當前位置:運程吧 >

國學 >國學資訊 >

中國樂器文化之笛(曲笛和梆笛)

中國樂器文化之笛(曲笛和梆笛)

笛子常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樂器文化的代表樂器之一。在民族樂隊中,笛子是舉足輕重的吹管樂器,被當做民族吹管樂的代表,被稱作“民樂之王”。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樂器文化之笛(曲笛和梆笛)


  一、歷史沿革
  笛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吹奏樂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製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8000餘年歷史。豎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與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傳統大致相同的音階,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號,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中國的音調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民間樂曲《小白菜》。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着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併發明瞭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説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説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一般認為,“笛”的古字是“篴”。但除了《周禮》外,《詩經》、《尚書》、《呂氏春秋》等史籍均未載“篴”,所載邊稜音類氣鳴樂器多為“龠”、“篪”、“簫”等。然而,當今的“洞簫”都指單管簫,在唐代以前卻稱笛。我們常常把那時的笛誤認為橫吹笛,實際上東漢馬融的《長笛賦》中所説的長笛、晉代荀勖所作的十二支律笛等,都是豎吹笛。

今單管洞簫由漢代長笛演變而來的一個重要證據是嘉峪關魏晉墓室磚畫中可清楚地見到九節形制的豎吹笛與四弦阮咸的合奏圖。

至隋代,豎吹笛仍保持長笛的稱呼。

《隋書·音樂志中》:“高祖既受命,定令宮懸……笙、竽、長笛、橫笛、簫、篳篥、篪、壎,四面各八人,在編鐘下。”

又《隋書·音樂志中》:“西涼樂……其樂器有:鍾、磬、彈箏、搊箏、卧箜篌、豎箜篌、琵琶、五絃、笙、簫、大篳篥、長笛、小篳篥、橫笛、腰鼓……等十九種。”

到了唐代,由於在宮廷音樂中廣羅博採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在不同樂種的樂隊裏有豎笛,也有橫笛。為了區別,橫吹笛前常綴以“橫”字,稱“橫笛”;而豎笛則直接稱“笛”,可見先前“笛”的概念失分清楚。如史籍所載,唐代十部伎中,天竺、高昌、龜茲、疏勒、等部伎中所用橫吹笛稱“橫笛”;清樂、安國、康國、燕樂等部伎中所用的豎吹笛則直接稱“笛”;而西涼伎中豎吹、橫吹兩種笛皆用,則分別稱“笛”、“橫笛”。

《新唐書·禮樂志十一》:“西涼伎有……笙、簫、觱篥、小觱篥、笛、橫笛。”橫笛另有“橫吹”、“橫竹”等稱。不過李賀《龍夜吟》詩“捲髮胡兒眼睛綠,高樓夜靜吹橫竹”中的“橫竹”,僅為詩韻需要而稱。

由於唐代的豎吹類笛中出現了呂才製作的規範化的尺八,它在規模龐大的?樂中恰與長笛和短笛(均為豎吹)配備在同一個樂隊裏。至宋代,由於橫笛的流行,加上尺八又衍生出了“簫管”、“豎笛”、“中管”、“尺八管”等名,因此許多人已搞不清唐代以前的長笛、笛與宋代橫笛的區別,以至沈括化了很大力氣去解釋它們。

《夢溪筆談》卷五:“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為之注云:‘七孔,長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橫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謂之‘橫吹’,非融所賦者。”

代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語類》裏也作過這樣的澄清:“今之簫管乃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

約明代起,直接稱單管洞簫為“簫”。

《明會典·工部三·儀仗二》:“簫,十二管(支)。以竹為之,長一尺八寸,間纏以絃線有六孔,前五後一。”對已形成的“簫”的新概念。

明末清初人張爾歧在《蒿庵閒話》中也認為:“洞簫,即今所吹單竹簫,古人正名為笛。今所謂笛,則橫吹耳。”

清末朱珔在《文選集釋》中也有作過類似的説明:“至古笛多用豎吹,而今則橫吹,猶之古簫用比竹,今簫則用單竹。而今之簫直似古之笛,乃後世所變改耳。”

二、基本構造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裏面去節中空成內膛,外呈圓柱形,在管身上開有1個吹孔、1個膜孔、6個音孔、2個基音孔和2個助音孔。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裏面去節中空成內膛。笛塞用軟木材製成的塞子,裝在吹孔上端管內一定的深度裏。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個孔。笛子能發音,就是通過吹孔把氣灌進笛管內,使笛膜和竹管內的竹簧產生振動。

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個孔。主要用來貼笛膜。笛膜在這裏起着變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沒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種獨特的音色。

笛膜:一般是用蘆葦膜做成的,經揉紋後取一小方塊使用。經過氣流振動笛膜,便能發出清脆、明亮的聲音。音孔:(按指孔)共有六個,分別開閉這些音孔,就能發出高低不同的音。

三、曲笛和梆笛
  曲笛:因伴奏崑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這種笛子多為C調或D調,管身粗而長,可能是大橫吹的遺制。音色渾厚而柔和,清新而圓潤。廣泛流行在我國南方各地,最適於獨奏或合奏,是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和崑曲等戲曲音樂中富有特色的重要樂器之一。

梆笛:因伴奏梆子戲曲而得名。這種笛子通常稱為:F調梆笛、G調梆笛、A調梆笛。管身較曲笛細而短,可能是小橫吹的遺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種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

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如着名笛子演奏家馮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間樂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在氣息運用上較猛,並採用了急促跳躍的舌打音,強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於表現剛健豪放、活潑輕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北方色彩,這和北方人民所處的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

曲笛用於南方崑曲等戲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多為C調或D調。管身粗而長,音色淳厚、圓潤、講究運氣的綿長,力度變化細緻,常採用先放後收,一音三韻,悠揚委婉,演奏的曲調比較優美、精緻、華麗,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

曲笛與北方風格的梆笛笛子獨奏曲那種粗獷、有力,形成鮮明的對照。如着名笛子演奏家陸春齡教授,他所演奏的《鷓鴣飛》、《小放牛》等民間樂曲,音色潤麗、清晰,音色控制、強弱對比自如,並多應用笛子上的“喚音”、“送音”、“打音”、“倚音”、“顫音”等技術,在氣息運用上要求飽滿均勻,儘量少用吐音斷奏。

曲笛在我國南方廣泛流行,適宜獨奏、合奏,是崑曲等戲曲音樂、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樂器之一。

新創作的笛子獨奏曲,大部份都吸取了“曲笛”和“梆笛”的演奏特點。

四、演奏技巧
  笛子的演奏由於技巧、地域的關係,簡單形成兩大流派,一為南派;一為北派,就技巧而言:南曲出手顫、疊、振、打;北曲拿手吐、滑、剁、花。因此區分了不同的演奏風格,以下簡單介紹幾種常用的笛子技巧:

顫音(tr):例如6的顫音相當於演奏67676767一般。

虛顫音:顫音的一種,手指顫動時並末完全蓋住音孔(按半孔)的虛顫手法。

波音(w):短顫音的一種,也稱漣音,意為主音上方的手指快速顫指跳躍一次。

疊音(又):例如6的疊音相當於7176一般。6是主音,而717相當於復倚音,是裝飾音的一種,也稱喚音。

贈音:出現在音尾的一種裝飾音,會標示出所“贈”之音高,也稱送音。

打音(丁):將主音的下一孔位置,用手指迅速的“打”一下。也稱導音。

吐音(TK):用吐尖輕吐的一種技巧,有單吐(T)、雙吐(TK)、三吐(TKT或TTK),是一種斷奏的技巧。

滑音:音符之間移動的過程是“圓滑的”,有上滑音、下滑音、復滑音。藉助手指移的慢慢打開音孔或慢慢按閉,造成類似唱腔的效果(指滑音),或藉助氣息控制,達到類似軟綿綿的效果(氣滑音)。

剁音:類似鳥叫聲,各手指同時快速起落,加上頓音(重吐音),造成特殊音效。

花舌(*):利用舌頭自然不斷的震動,造成音符的綿密顆粒感的一種技巧。

歷音:類似鋼琴琶音的一種快速音階進行,速度很快的時候,亦能摹仿鳥叫聲。有上、下歷音之分。

強音(>):類似重吐音,主要是用“呼”的氣息來吐音,有加重音的效果。

頓音:明顯地斷奏,用舌重吐發音。

舌起音:一般在吹奏連線中的第一個音域或沒有連線的音符時,舌尖輕重適度地(比輕吐還要輕微)吐奏一下,與發“提”字聲音時的動作相似,將這些音十分清楚而肯定地吹出。

喉音:類似花舌的音響效果,與花舌不同的是震動的部位在咽喉中的那塊突起下垂的小舌。發音顆粒較粗糙。

泛音(。):同種指法吹出不同於八度音關係的音,力度介於兩個八度音之間,屬於超吹的一種。

飛指(飛):利用臂力的帶動作用,使一隻手的一指或數指(最多三指)在一個或幾個音孔上迅速地左右抹動的奏法。可產生強烈的碎音效果。

歷音:由低而高(上歷音)或由高而低(下歷音)急速地逐級上行或下行的音,叫做“歷音”。要求吹奏中手指起落肯定、果斷,使經歷的每個音都十分清楚,流暢,好像快速上下樓梯那樣一級一級地出現。

腹震音(—):利用腹部的力度控制,使得氣息如波浪般起伏,可快可慢,可大可小,藉以表達情緒的激動。大致一般來説,笛子的演奏技巧可概括氣、指、舌、脣四大基本功,氣的功夫最難掌握,指的功夫要求手指動作乾淨、利落、速度平均、靈活、有彈性;舌的功夫要求力度平均、富顆粒感、節奏平均、能持久;脣的功夫就必須注意風門大、小及口勁的適當表現。意之不管什麼技巧,只要練得勤,定能熟能生巧。但最重要的一點是笛子演奏者在使用各式各樣的技巧是時候,一定要為音樂負責,否則畫蛇添足,破壞了曲子原有的美感,這是應有的認識。

五、代表作品
  梆笛:《買菜》、《冀南小開門》、《和平鴿》、《蔭中鳥》、《喜相逢》、《放風箏》、《五梆子》、《喜相逢》、《放風箏》、《掛紅燈》、《黃鶯亮翅》;

曲笛:《小放牛》、《鷓鴣飛》、《歡樂歌》、《中花六板》、《早晨》、《三五七》、《姑蘇行》

標籤: 曲笛 之笛 樂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hk/guoxue/zixun/7lpx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