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風土人情 >

解讀阿昌族的傳統文化

解讀阿昌族的傳統文化

中國是一個有著上下悠悠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的歷史下,文明的兩岸綻放了許許多多絢麗多彩的文化之花,每一朵都朝著歷史的天空盡情的綻放。阿昌族文化便是這其中一朵,你知道多少關於阿昌族的文化歷史?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解讀阿昌族的傳統文化

阿昌族文化藝術
  語言文字:阿昌語現有兩種方言,梁河方言借漢、載瓦、傈僳、白等民族的語詞較多;戶臘撒方言則借傣、緬、景頗等民族的語詞較多。由於長期和漢、傣等民族交錯雜居,民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且受傣族、漢族土司、官吏的統治,所以阿昌族中尤其是成年男子一般都能講阿昌、漢、傣三種語言。
  阿昌族的歌搖、故事、傳說等口頭文學十分豐富。民間流傳著不少優美的傳說,如長篇敘事史詩《遮帕麻和遮咪麻》;長篇敘事詩《曹扎》、《鐵匠戰龍王》;風俗故事《谷稷》、《親堂姊妹》、《胯骨》;動物故事《麂子和豹子換工》、《老熊撕臉皮》等。這些詩歌、傳說都十分樸實,生動感人。
  “對歌”是青年男女在業餘時間十分喜愛的活動,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對唱的山歌,一般是融景生情,即興作詞,山、水、雲、樹等都可入歌;一種叫“相作”,是在夜深人靜時,男女青年在林間幽會時,低聲對唱的情歌,感情真切,常常一唱就是一個通宵;還有一種“相勒摩”,也是一種對唱的情歌,曲調幽雅親切,歌詞含義深刻,比喻生動。

民族歌舞,阿昌族舞蹈
  舞蹈以象腳鼓舞和猴舞最流行。民間體育也豐富多彩,如盪鞦韆、賽馬、射擊、舞阿昌刀和武術等。
  工藝美術有刺繡、髹漆、染織、雕刻、銀器製作等,製作精細。尤其是雕刻具有較高的水平,在傢俱、建築物、佛龕等上面,都可看見雕刻著的各種動、植物。此外,建築、繪畫等也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遞愛情的樂器———葫蘆簫
  阿昌族的樂器主要有竹琴、洞簫、葫蘆簫、三月簫、銅口弦、三絃、象腳鼓、鋩鑼等。葫蘆簫是用葫蘆連線三根竹管制成的,它有7個音,音量小,音調低緩圓潤,一般晚上用。三月簫用一根竹管制成,也有7個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細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蘆簫和三月簫不僅是阿昌族人民心愛的傳統樂器,還是男女青年傳情示愛的媒介。
  每年農閒季節或各種節日集會期間,以及平時的勞動之餘,都是阿昌族青年談情說愛、尋覓終身伴侶的大好時光。每當此時,男青年不管走到哪裡,都要把三月簫斜插在脖子後面的衣領裡,或者別在腰間。無論在村邊、寨旁,還是趕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愛的姑娘,便吹起動聽的樂曲,傳意請姑娘停一停,然後上前搭話逗趣,詢問姑娘的芳名貴姓。如果姑娘此時還情無所屬,又有意相識,便巧妙應答。小夥子心領神會,主動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則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頭,不能送半路”相答,於是小夥子高高興興地吹起簫,唱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純真的愛情便由此開始。
  每當夕陽西下,年輕的小夥子吃罷晚飯,忙著洗飾一新,一個個悄悄來到自己心愛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蘆簫,用優美的曲調逗引心上人出來相會。姑娘聽到這親切而熟悉的曲調,心慌意亂,趕緊回房梳妝打扮。然後藉故外出,與情人幽會。如果是初次拜訪,姑娘的嫂子或母親還會熱情開門相迎,請小夥子到屋裡火塘邊坐下,家人紛紛迴避。於是小夥子和姑娘就在火塘邊含情脈脈相對而坐,或對唱情歌,或竊竊私語、情話纏綿,待到雄雞報曉,才依依不捨地分手。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這神奇的葫蘆簫引來美麗的姑娘,結為秦晉之好。

名聞遐邇的“戶撒刀”
  阿昌族製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
  戶撒刀,又稱“阿昌刀”,因多產於阿昌族聚居的隴川縣戶撒、臘撒地區而得名。這種刀“制煉極精純,柔可繞指,剁鐵如泥”。用木、皮、銀等原料配製的刀鞘也極為精美。阿昌刀的長短、形狀多種多樣,有生產用刀、生活用刀、狩獵者護身用的長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數十個品種。還有專為兄弟民族打製的刀,如藏刀、景頗刀等。由於工藝精湛,阿昌刀不僅本民族人視若珍寶,而且還深受附近漢、傣、景頗、傈僳、藏、白等民族的喜愛。如今,阿昌刀還走出了雲南,遠銷到北京、西藏、青海、新疆、黑龍江等地,甚至為外國友人收藏。
  阿昌族打製刀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明代屯駐戶臘撒的軍隊中,有一部分是專門製作兵器的,他們具有較高的鍛造技術。後來,這些匠人與當地人通婚,逐漸融合於阿昌族中。阿昌人繼承和發展了明軍的冶煉和鍛造技術,生產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刀具,而且工藝越來越精湛。村寨之間分工較細,各寨有自己的名牌產品。整個戶撒地區好比一座手工業加工廠,各寨就是它的車間,各以一種產品聞名。如來福寨的黑長刀、花鋼刀,芒東寨的腰刀、小尖刀,臘姐寨的鋸齒鐮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戶撒刀之所以經久耐用,一是選料講究,二是淬火技術掌握的好,加之刮磨的漂亮美觀,所以他們打的刀拿來隨便磨一下即鋒利無比。一些老藝人能夠把刀打製得剛柔兼備,乃至可以任意彎曲。比如一把長刀,不使用時,可像腰帶一樣圍系在腰間,需要時解下,立即自然伸直,其技藝堪稱一絕。

民族體育:風車鞦韆
  阿昌族盪鞦韆是傳統的活動,多在喜慶節日舉行。場地中立兩根高約3米的木柱,柱頂架一橫樑,橫樑中央套一個寬約一米的木製十字型滾軸,如車輪狀。滾軸上有各長約2米的四對平行足,足端系短繩,繩端掛一木板,形如鞦韆。玩時,四人各坐一木板上,使滾軸轉動,上下升降。各人腳觸地時即用力蹬地。因鞦韆架如風車旋轉,故稱"風車鞦韆"。阿昌族盪鞦韆的來歷是,傳說有個國王娶三個龍女為妻,渴望自由的龍女不願受宮廷的禁錮,便在七年級早晨詐稱宴飲積食,請求國王在河邊立個鞦韆,消食解悶。龍女登上鞦韆悠盪,越蕩越高,忽而抹草擦地,忽而刺空穿雲,國王見了很高興。忽然,龍女兩腿一蹬,雙手脫開秋千繩,騰空而起,撲進河裡,直向龍宮返去,岸邊只留下空蕩著的鞦韆……人們非常懷念龍女,每逢大年七年級到十五,阿昌族青年男女身著節日服裝,悠盪鞦韆,盡情娛樂,表示對龍女的敬慕。

小結: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有著十三億的人口,並且中國擁有眾多的民族,阿昌族便是其中一個,阿昌族主要分佈在中國雲南省和貴州省。

標籤: 阿昌族 解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tw/minsu/fengtu/ek6k8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