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風土人情 >

侗族的節日文化 侗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侗族的節日文化 侗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侗族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主要是生活在貴州地區,還有一些分佈在廣西地區。那麼侗族的節日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侗族有都有哪些傳統節日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侗族的節日文化 侗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七年級。有些地方在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擇日過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開始禁日的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等。

趕歌會
  農曆七月二十日,是貴州省劍河縣高壩地區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趕歌會。這一天,姑娘、小夥子們打整得利利落落,約上夥伴,三三兩兩趕赴高唄歌場。在這之前,青年們一般會把農活提前幹完,同時積極收集、改寫或新編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屆時同歌中強手匹敵。中午,趕歌會的中心——高壩寨頭的綠草坡變成了人山歌海。曲調別緻的盤歌、情歌、山歌聲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們借歌會尋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談天論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過歌會成為幸福伴侶的。傳說,高壩趕歌會是為了紀念一個忠於愛情的侗族女歌手而興起的。

姑娘節
  在湘黔桂邊境的少數民族,要過農曆四月八日的“姑娘節”。相傳這個習俗來自侗族楊姓。每年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須要回到孃家來,與自己家的親姊妹和姑嫂們歡度佳節。屆時,姊妹們唱歌說笑,共同製作一種節日食品——烏飯餈粑。在她們回婆家去的時候,還要帶著許多烏飯餈粑,分贈給親友吃,也好補償“姑娘節”這一天小夥子們的寂寞。四月八吃烏飯(又叫黑飯)是一個古很老的風俗,據說是為了紀念侗家女英雄楊八美。烏飯是用一種帶黑色漿汁的葉子漬水,把侗區特產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九年級(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八年級,富祿是三月九年級,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在侗族人民的心中,是最熱鬧的節日。

鬥牛節
  “鬥牛”是侗族最喜愛的娛樂活動之一。盛行於黎平、榕江、從江、錦屏等地。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打牛”(均為水牯牛,稱“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乾淨通風,號稱“牛宮”。

牛王不事生產,有專人割草送水拌料伺候,還要時常供給豬油、蜂蜜、米酒等食物。牛王膘肥體壯,犄角粗大尖利。每頭牛王還都冠有響亮的名字,如“猛虎王”、“霹靂王”、“春雷王”等。

每年農曆二月與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鬥牛節。節前年青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邀請對手。“送約”之後,便來到“牛宮”前吹奏蘆笙,敬祭三日,謂之替牛“養心”。鬥牛場地多選在四面環山,可容納萬人以上的山谷或坪壩中,也有的在專用“打牛塘”(水塘)中進行。到了節期,鬥牛場周圍,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正式比賽前,參賽的“牛王”在歡聲笑語和蘆笙樂曲的伴奏下,開始“踩場”。一青年手舉寫有“牛王”名字的“馬牌”(60餘釐米見方的木牌)走在前面,昂首挺胸,“牛”氣十足。“馬牌”後緊跟舉著木製“兵器”的衛隊和鼓樂隊。“牛王”犄角上鑲佩錚亮的鐵套,頭披紅緞,背“雙龍搶寶”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兩根長長的野雞翎,象古代的將軍一樣威風凜凜,神聖不可侵犯。牛脖上還掛著一串銅鈴,叮噹作響。“踩場”結束後,牛王退場。三聲鐵炮驟響,笙鼓齊鳴,鬥牛正式開始,牛倌將燃著的火扔到“牛王”前邊,放開手中韁繩,兩牛便打鬥到一起,觀眾齊聲吶喊,為之加油助威。到了預定時間,兩牛仍打得難解難分時,雙方即用繩索套住牛後腿拉開,是為“平局”。此活動不為輸贏,只為慶賀風調雨順,人畜興旺

小結:侗族在貴州地區會有趕歌會,小姑娘和小夥子會打扮的特別乾淨,約在一起唱歌。還有比較著名的姑娘節或者是鬥牛節,這些都是屬於侗族非常傳統的民族節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tw/minsu/fengtu/njlq7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