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風土人情 >

對歌求愛,探祕“羅曼蒂克”的布依族婚俗

對歌求愛,探祕“羅曼蒂克”的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是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在這個民族之中,有着很多屬於自己的民族傳統。其中:婚嫁習俗尤為突出。布依人的結婚習俗可以用過五關斬六將來形容都不過分,他們的婚俗要經過很多次形式,最後才能走到一起。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民族的婚俗很好奇呢?現在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布依族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訂終身,然後男方便託媒人到女方家説親。一經定親後,女方家要請親朋好友吃定親酒。婚前兩、三天要由男方家送半邊豬肉,一隻公雞和鴨,一壺水等給女方家,女方家也須殺豬辦"嫁女酒"待接親客人。過去新娘在結婚後需在孃家住一、二年後才住夫家。

對歌求愛,探祕“羅曼蒂克”的布依族婚俗

“浪哨”和甩“糠包”
  "浪哨"即談情説愛的意思。布依族青年男女談情説愛的主要方式是唱歌,通過唱歌來互相認識,互相瞭解,增進感情,進而選擇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侶。在布依族青年男女中,凡是不會唱浪哨歌的,就很難找到對象。他們興高采烈浪哨時唱的歌,有初識、試探、讚美、熱戀、盟誓、相戀、送郎、苦情、逃婚等九種。"浪哨"活動,一般是在過節趕集的日子裏進行,平時是各自在家從事農活或其他事務。浪哨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家中進行,一種是在寨邊或路旁進行,無論什麼形式,多半是男子主動到女子的寨上去約會。浪哨時不僅喜歡吹木葉,而且也愛吹姊妹簫。青年男女在一起比歌喉,賽智慧,傾感情,通常要唱個通宵達旦甚至三天三夜。

盤江一帶布依族青年男女在浪哨時有甩糠包的習俗。"糠包"是一種五顏六色內裝穀糠的小袋。甩糠包時,女方拿着糠包站成一排,向站在對面十公尺遠近的小夥子們甩去。哪個小夥子接到了糠包,就和甩糠包的這個女子結成一對浪哨的伴侶。早就情投意合的男女,女方就有意地專甩給她所喜歡的那個男子。

“雙媒”送“走路糖”
  布依族提親時,男方要請兩個媒人到女家提親,就是通常所説的"雙媒"。媒人不分性別,大都是親戚朋友。布依族人認為,為人做媒等於修撟補路,因此都熱心奔走而不接受金錢報酬。

媒人第一次到女家,帶三至五斤蔗糖。女家不管是否同意開親,都不能輕易動用這提親的蔗糖。要等媒人走後,第二天或找個逢場天,將糖託人轉還男家。過幾天或個把月,男家又託原媒再把此糖帶到女家。如此三回五轉,最後女家把糖收下,這叫"吃走路糖"。"走路糖"往返次數越多,越表示女兒珍貴。

“背八字
  貴州興仁一帶的布依族在訂婚後到結婚前,要舉行一次"背八字"儀式,在做"背八字"那天,女家用二尺紅藍色布將寫有女兒生辰八字的紙包好,放在神座前,然後由男家選一伶俐兒童到女家去取"八字"。女家要用水潑他,兒童被潑得渾身濕透,引得在場的人捧腹大笑,而這兒童卻乘人不備,將"八字"拿到手,女方父母高興地當眾賞他一元二角錢和一斤米,以褒其能幹。

粘棗子“打接親”
  紫雲一帶的布依族結婚時,男家要找一對父母雙全且又漂亮的小姑娘與接親的人一起到女家接親。當接親的這對小姑娘到達女方寨門時,人們用早已準備好的粘棗子一坨一坨地向小姑娘頭上打去,棗子粘在她們的髮辮上來回晃盪,看熱鬧的人哈哈大笑,小姑娘抱頭逃竄。這種習俗,當地人稱"打接親"。

戴過“假殼”始為妻
  貴州鎮寧扁擔山一帶的布依族婦女婚後只在夫家住兩三天,不與丈夫同居就回孃家了。這種習俗稱"不落夫家"。須過一二年甚至二三年以後經過戴"假殼"後,再開始坐夫家。

"假殼"是一種形似簸箕的女帽,以竹殼為架,用青布包扎製成。一般是婚後兩三年的婦女才戴這種帽子,並須經過一場鬥爭。每年的八九月或次年的四月間,男家的母親嫂嫂或親戚中的兩個女子,攜帶一隻雞一頂"假殼"帽,悄悄地溜到新娘家裏,躲藏起來,乘新娘不備,突然把新娘摟住,強解其發,給戴上"假殼",如沒有解開其發,須改日重戴。新娘被戴上"假殼"以後的兩三天內,坐在家裏,閉門不出,還要痛哭一場,叫做"哭假殼"。新娘被戴上"假殼"便意味着在孃家生活的結束,到夫家過正常的夫妻生活。

小結:各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婚俗,相比西方婚禮還説,民族婚俗更來得有意思,更加讓人記憶深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mo/minsu/fengtu/38vwd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