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民間工藝 >

孔子誕辰紀念日:9月28日

孔子誕辰紀念日:9月28日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那麼,這麼一個文化偉人的生辰是什麼時候呢?不妨隨小編去節日大全中去看看孔子誕辰紀念日是什麼時候。

孔子誕辰紀念日:9月28日


  一、孔子誕辰紀念日簡介
  孔子誕辰日指紀念孔子誕辰的節日,為夏曆八月廿七或陽曆9月28日。全稱孔子誕辰紀念日。孔子是春秋時期的着名教育家,被尊為“至聖先師”,誕生於公元前551年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

孔子的誕辰日期一直存在爭議,至今沒有明確。民國期間,是以民間接受程度較高的,《穀梁傳》所記載的孔子誕辰日期為標準,即“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由於當時推行西學,並且,也為方便後人紀念,便將其推算為西曆,但西方主要曆法有兩部,即“孺略歷”和“格里曆”,分別推算為“孺略歷西元前551年10月4日”和“格里曆西元前551年9月28日”,最終,民國政府選擇了主流的“格里曆”,於是將當時的“教師節”定為9月28日。

孔子誕辰日指紀念孔子誕辰的節日,陽曆10月9日。全稱孔子誕辰紀念日。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着名教育家,被尊為“至聖先師”。孔子被成為聖人,所以孔子誕辰日又被稱為“中國的聖誕節”。

在孔子誕辰日,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韓國、日本等地都有紀念活動。在文廟舉行“祭孔典禮”是常見的正式紀念活動。

聖誕節,但並沒有被法定化。在中國目前尚未被官方確立為法定節日(1985年開始將9月10日訂為教師節)。目前,台灣、香港等地多延續以往對孔子誕辰日的認知,將孔子誕辰日錯認為陽曆9月28日,並設為法定教師節。在香港,孔子誕辰日不是法定假日或公眾假期,只有部份學校會放假,但於2006年10月,香港孔教學院表示與香港的一些宗教團體就孔子誕辰日的夏曆日子成為公眾假期達成共識。

二、孔子的簡介
  孔丘(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字仲尼。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着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聖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同時精通易經《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捲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着名美學命題。

三、農曆來源
  晉明帝太寧三年詔四時祀孔子。據説以後歷代加增,每年的祭孔活動大小有50多次。但以春秋兩次大祭為主,尤以秋祭為重。將每年的大祭定在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日,據説是出自出自孔氏家譜,國民政府曾據此定夏曆八月二十七日作為教師節,後來又邀請曆法及考據專家把它換算為公曆9月28日,值得注意的換算成是9月28日採用的是格里曆。

分析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是如何得來的及其可靠性:
  如樑玉繩所述那樣,把《史記》的“魯襄公二十二年”和《穀梁傳》的“十月庚子日”拉到一起,就是“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日”。再根據“三正説”把周正“十月”改為夏正“八月”,把日干“庚子”換算成數字紀日“二十七”,“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正八月二十七”就出來了。

但是,《史記》僅記載“魯襄公二十二年”,無孔子生日的干支,而《穀梁傳》的“十月庚子日”是“魯襄公二十一年”,這樣把兩者給合起來,顯然不合理的。

從曆法發展來看,戰國以前是干支紀日,“二十七日”這種數字紀日不大可能是西漢前期的記載。

殷墟甲骨刻辭采用干支紀日。
  徐錫台先生説:“周原甲骨文中出‘既吉’,‘既魄’,‘既死’,説明在周文王時就已用月相補充殷的干支紀日方法”。而《尚書》及出土銅器銘文中大量使用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來描述月相輔助紀日。夏商周工程階段性成果傾向於“月相四分”,並歸納出西周時期置閏規律:
  1、西周曆法採用“朔”或“朏”為月首。認識朔以前,當以“朏”為月首。

2、西周曆法的建正多為建子、建醜。

3、西周曆法一般採用年終置閏。這説明當時的歷法水平還沒達到“四分曆”的程度。

《後漢書·律曆志》賈逵論歷曰:“以《太初曆》考漢元盡太初元年日食二十三事,其十七得朔,四得晦,二得二日。新曆七得朔,十四得晦,二得二日。以《太初曆》考太初元年盡更始二年二十四事,十得晦。以新曆十六得朔,七得二日,一得晦。以《太初曆》考建武元年盡永元元年二十三事,五得朔,十八得晦。以新曆十七得朔,三得晦,三得二日。”《漢書·五行志》:“凡漢着紀十二世,二百一十二年,日食五十三,朔十四,晦三十六,先晦一日三。”《後漢書·律曆志》:“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統曆》,施行百有餘年,歷稍後天,朔先於歷,朔或在晦,月或朔見。”

從西周和兩漢曆法水平來看,春秋時期當不能準確預推朔日,但春秋所記載的“日有食之”均在朔日,春秋中的朔日能與日食相吻合的原因何在?我們推測,春秋時期只能大體按一個月29天有餘,30天不足定出朔日來進行“告朔”,並隨時根據發生的日食來調整朔日,如《説文》所云“日蝕則朔,月蝕則望”。《春秋》中與日食相關的“朔日”,並不是事前推算出來的,而是發生日食之後,把“日食”記載於日
之“干支”之後,並書上“朔”,所以才有那麼準確,也算是“事以系日”的內容之一吧。

朔日不定,也就無法用數字紀日。數字紀日當在《歷術甲子篇》所記載的“四分曆”曆法出現之後。利用四分曆的“月朔旦甲子日法”才能比較準確地定出朔日及月的大小,此後數字紀日才流行開來。從存世文獻看,我國以數字紀日大概當從西漢後期才開始,至魏晉才日見通行起來。楚簡中尚是干支紀日,疏勒河漢簡中已有數字紀日,其年代一般認為是東漢,也有人認為“疏勒紀年簡上下時限為公元前98年至公元137年”,但也不會早於《穀梁》、《公羊》二傳。孔氏家譜的“八月二十七”不大可能是於西漢前期的記載,當是後人的追記。

標籤: 誕辰 紀念日 孔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hk/minsu/gongyi/6x0ve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