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風土人情 >

白族服飾圖片,白族服飾特點

白族服飾圖片,白族服飾特點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的服裝都有有着各自的特色。在眾多民族中白族是中國南方歷史悠久的民族,列中國第15大民族,白族的姑娘是出名的秀氣水靈。那麼,白族人的服裝和配飾是怎樣的?有什麼樣的特色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白族服飾圖片,白族服飾特點


一、服裝
  白族服飾總體上看,男子的穿戴簡潔樸素,中老年服飾較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豔麗。以年輕姑娘的服裝為例,上衣多為白色或淺色襟衣或襯衣,緊袖管上鑲有各色花邊。外罩多為紅色,淺藍色為主的領褂。下穿白色或淺色長褲。腰繫短圍裙,鑲有花邊,綴有繡花圖案。寬花腰帶和飄帶緊束腰身,頭梳獨辨,盤於疊成長條形的桃花或印花頭巾中間,再纏以紅頭繩,左側飄吊着一束雪白的纓穂,手腕上戴銀質或玉石的手鐲。腳穿繡花鞋。這一身打扮,濃豔而又不失莊重,線條美麗,婀娜多姿,飄然若舞,十分討人喜歡。

二、布料
  過去白族人民所穿用的衣料質地大多為布機織的棉布(白族的服飾歷史悠久,在一千八百年前,白族人就織出了著名的“桐華布”。早在“南詔”、“大理”時期,白族服飾就已具有了獨特的民族特色)隨着社會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活躍,絲綢、綢緞等衣料越來越多地被用到白族人民的穿着上。劍川、洱源、鶴慶等地的婦女普遍背披一張潔白的綿羊皮,被看成是姑娘勤勞與純潔的象徵。

三、顏色
  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男女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褲子都喜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減綠、減藍等色。(歷史原因:白族地區在史上開化較早,又是南詔、大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化藝術歷史悠久,決定了白族人民在審美觀念上不刻意追求服飾的絢麗多彩、富麗華貴,而是在色調對比和、色彩淡雅樸素的境界中求得美的昇華。白族婦女擅長刺秀,卻説很少在衣裝上直接刺秀圖案,往往是將色彩豔麗的圖案秀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巾、鞋等飾物上,美麗樸素,典雅大方。)淺色為主,深色相襯,對比強烈,明快而又協調;挑繡精美,一般都有鑲邊花飾,裝飾繁而不雜。將其地域特點與白族服飾特色聯繫考察大致可尋出這樣的變化趨勢:白族服裝越往南顯得越豔麗飾繁,越往北越見素雅飾簡;就山區與壩區比較,山區白族穿着較豔,壩區白族相對較素。

四、刺繡
  白族刺繡是白族婦女手工藝。流行於大理白族聚居區各縣城鄉。廣泛運用於服飾、頭飾、鞋帽、裹背、針線包、枕套、帳簾等日常生活用品。常用圖案有牡丹、佛手、石榴、菊、桃、梅、竹等花果及獅、虎、龍、鳳、金魚、公雞、松鼠、蝴蝶等動物和幾何圖形。刺繡前或是直繪圖樣,或是剪紙作底,再用各色彩線配繡。繡硬件繡品時,可把繡品直接置於手上;繡軟件大物時,則用花繃作圈架。圖案以洱源、劍川最繁富,色彩則以大理下關山區最豔麗。在農村,刺繡水平如何是衡量一位少女才智聰穎與否的重要標誌。刺繡品以往自產自銷,互贈有無。

五、男性衣服
  男裝由對襟白襯衫、黑領褂、大筒褲、剪口布鞋等件組成。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海東(洱海東部地區)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繫皮帶或繡花兜肚,下着藍色或黑色長褲。紐子多為銀製,黑領褂,還有多層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長的白布腰帶,短寬褲腳普通褲。中老年腰繫的裝草煙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涼草鞋,鞋尖鞋幫往往綴上纓花。老年人穿的有紅緞萬壽鞋,翅頭鞋等。男子服飾,現多已改變成漢族服裝,只有在繞三靈、火把節等民族節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

六、女性衣服
  總論:青年女性的衣飾,主要有頭帕、上衣、領褂、圍腰(圍裙)、寬筒長褲、飄帶、花頭巾、白纓穗幾個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黃、湖藍或淺綠色,外套黑色或紅色領褂,右衽結鈕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繫繡花或深色短圍腰,下着藍色或白色長褲,或上下一體,色調一致,或衣、褂、褲、圍腰各為一色,於多色塊對比中求和諧。袖口、圍腰、飄帶、領褂大襟邊、頭巾等細部則以精美的刺繡、挑花、鑲滾、扎染等工藝裝飾。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繫繡花短圍腰,下着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或“鳳頭鞋”。

1、白族女服
  衣長111釐米,前襟長50釐米,袖長31釐米,後襟長92釐米,坎肩長49釐米。20世紀80年代大理市喜洲鎮徵集。上衣映丹藍,圓領,對襟,元紐,前襟短後襟長。袖管拼鑲花邊,並繡藤花紋相拼飾。袖口飾扎染布。後襟下襬亦以各色花邊拼接。坎肩為鮮紅色條絨地圓領右衽,下襬以五彩線繡纏枝花卉。頭帕為扎染布和挑花布疊成,共10層,邊墜白線繩流蘇,為青年女裝。

2、白族女長衫
  衣長95.5釐米,袖通長149釐米。20世紀50年代大理下關征集。桃紅色,直領,右衽,開衩。領釦和襟邊皆為黑、綠色布相間盤花扣紐。領邊、領圍、託肩、襟邊皆鑲滾黑布邊為飾,間滾繡纏藤條紋,並襯拼綠布地碎粉色花邊。袖管亦黑藤條和雲紋飾之。襟及擺滾鑲黑布邊,下襬兩角滾繡對稱黑線花卉紋。

3、白族女裝
  衣長108釐米,褂長61.5釐米,擺寬61釐米,圍腰74釐米,擺寬95釐米,鞋通長22釐米。20世紀50年代大理江尾鄉沙坪徵集。上衣暗花藍綢布地,圓領,右衽,黑布鈕釦。領、襟、託肩和前襟邊均拼鑲黑布邊為飾,上滾細藍棉條襯飾。前襟短後襟長,為兩疊套袖。大袖藍綢接拼黑布,袖口露藍邊,內套一袖,白、黑布相拼,白底滾黑藤條花一道,黑布地白繩紋花。外罩暗花黑綢藍布領褂,圓領右衽布紐,襟邊鑲五彩花邊布一條。圍腰黑布地邊鑲藍布,擺為黑布地打子繡纏枝花卉。圍腰飄帶頭五彩繡花卉,裝飾雖不多,但素雅大方,為素中帶豔之典範。

4、白族新娘服
  帽高40釐米,徑15釐米,衣長96釐米,通長124釐米。20世紀80年代大理市喜洲鎮周城徵集。帽以鐵絲網成塔形帽胎,內襯布,帽面滿飾五彩繽紛的花和料珠為飾。額前嵌釘一組亮珠串呈簾形飾,兩側垂白色珠串於耳部。上衣桃紅布地,直領,右衽,布鈕釦,開衩。袖管為二疊套袖,內套袖繡桃紅地捲雲紋接藍布地萬字紋,袖口鑲拼紅布邊及五彩條布為飾。衣襬兩側開衩。後衣襟及擺沿鑲繡藤條紋。為結婚時新娘穿用,平時不用。

七、白族童裝:
  坎肩長41。5釐米,褲長17釐米,頭帕寬9釐米,長35釐米,圍腰高34。5釐米,擺寬41釐米。20世紀80年代大理市喜洲鎮周城徵集。白襯衣外罩火紅的金絲絨坎肩,淡綠色褲。頭帕三層白毛巾疊成,呈條形,右側編網墜須,頂邊鑲飾小亮片。襟邊、袖口、褲管皆以亮片為飾。黑平絨小圍腰上彩繡花卉、鳥、蝶。色彩豔亮清新。


八、鞋
  其一為船型繡花鞋。盛行於大理海東、下關山區、洱源等地。以鞋體象木船得名。以船形為母體,演變出雞冠鞋、魚型鞋等。共同特點是:鞋頭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幫全部刺繡。常用圖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雞、蟹等動物。鮮豔奪目。此鞋為女用。
  
  其二為圓口繡花鞋。即繫帶圓口布鞋,各地均盛行。僅在鞋頭繡一組圖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對稱。上述兩類為婦女穿用。姑娘從小即學,一雙接一雙,日積月累,到婚嫁時已數十雙,甚至上百雙。接新娘的隊伍中有專人挑鞋,示新娘勤勞、能幹。此鞋為女用
  
  其三為繡花涼鞋,男女青年穿用。採用雪白布面與布殼粘合,剪成所需鞋幫形狀,滾上邊,繡以幾何圖案或二方連續圖案,以上革底,最後在鞋頭釘上繡球。通常只在節日盛會或趕集約會時穿用。此鞋為男女混用
  
  其四草鞋,洱源縣西山白族地區流傳着一個有關草鞋的有趣故事。傳説很久以前,聚居在西山地區的男男女女,都是不穿鞋子的。一天,一位姑娘送給她的意中人一個漂亮的繡花荷包,並唱道:“妹送小哥金荷包,麻布是我自己織,花朵是我自己挑:若是小哥送信物,街上買的我不要,只要哥哥親手做。”雙方分手後,男青年尋思了一夜,到底送對方什麼信物好呢。最後他想到,她用麻皮織麻布,我用麻皮打麻鞋、豈不情投意合麼?於是,男青年帶上一卷麻皮,來到壩區的一個“老友”家裏用了三天三夜打了兩雙草鞋,一雙自己穿,另一雙回贈給熱戀中的姑娘。姑娘滿心歡喜地接過草鞋,把它穿在腳上,兩人都覺得鞋子大小正合適,走起路來很舒服。不久以後,他們成了親,互敬互愛,十分和睦。從此,這裏的男人都學會了打草鞋,而且這裏的婦女至今都興穿男人打的草鞋。此鞋為愛情的信物

其五白族“豬頭”童鞋,該鞋主要流行於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等地,學步兒童穿用。白族童鞋除了虎鞋外,還有豬鞋、貓鞋、兔鞋、蝴蝶鞋等。豬鞋形似小豬,全身用黑色布縫製而成,前部有“豬耳”和翹得高高的紅鼻子,後部則留有“豬尾巴”,像一頭可愛的小豬。其他童鞋均注重造型,並用鑲滾、挑繡等工藝點綴。

其六白族兒童“虎鞋”,生活在雲南大理蒼山、洱海之間的白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人傑地靈,風俗習慣獨特。農曆三月三是“趕月街”,白族婦女要穿繡花鞋。清代《月街詞》中“烏綾帕子鳳頭鞋,結隊相攜趕月街”,指的就是白族婦女的包頭和繡花鞋。農曆4月23到25是傳統盛會“繞三村”,白族婦女要穿布制的“白節鞋”。白族繡花鞋不僅婦女喜愛,兒童也愛穿。您現在看到的這雙兒童“虎鞋”,與其他民族的虎頭鞋在造型不完全相同,獨具民族特色。鞋為棉布底,紅色絨面,上繡有“分體”虎形,鞋幫頭部為虎頭,虎額頭有“王”字,上以毛裝飾,構圖十分講究。整個造型極似卧虎,寓意深遠。


  八、飾品
  A:髮飾
  男性:男子頭飾簡單。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雲龍等地,都用藍、黑色頭。古時曾用八角巾作頭飾。保山阿石寨則用7米多的長白布或黑布作包頭。

女性:婦女頭飾複雜,常用的有魚尾帽、花頭巾、白纓穗、銀簪、冠針等。大理、洱源等地婦女頭飾、髮型隨年齡變化而變化。

1、大理地區
  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末端繫着鮮紅的頭繩。然後將獨辮繞在白色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已婚婦女改為挽髻。

2、洱海東岸
  婦女梳“鳳點頭”的髮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

3、洱源、鄧川一帶
  未婚女子對“鳳凰帽”可是情有獨鍾。白族姑娘用兩片姑娘用兩片魚尾形的帽幫縫合成鳳凰鳥似的帽身,後帽檐有二寸來長、稍稍上翹的“鳳尾”,前帽檐正中有用白銀鑲邊的帽花,帽花邊綴滿了玉石飾品,帽花上還插着一朵五彩絲綢花。(傳説:鳳凰帽為為了紀念一對不畏強暴,為民除害的孿生姐妹。很久以前在大理洱源一帶有一對孿生姐妹,她們不但聰明美麗而且勤勞勇敢。在一年秋收季節裏,由於她們的辛勤勞作換來了五穀豐收,各種各樣美麗的鳥兒在鳳凰的帶領下來自她們表示祝賀,鳳凰還把自己的帽子送給了這對姐妹。美倫美奐的鳳凰和美麗姐妹成為了殘暴國王眼中的獵物。這位國王平時魚肉人民,禍害鄉里,人民早就怨聲載道,他不僅想把鳳凰據為己有,還垂涎於孿生姐妹的美色。國王把姐妹倆捉進宮中,姐妹倆為捍為自己的純潔而與國王勇敢搏鬥,並機警地殺死了這人暴君,為民除害。為了緬懷這對勇敢的孿生姐妹,洱源、鄧川一帶的白族姑娘都戴起了“鳳凰帽”而且世代相傳。)

4、劍川
  未婚女子多戴小帽或釘滿玉兔銀泡的“鼓釘帽”、“魚尾帽”。

5、鶴慶
  姑娘獨辮用紅頭繩纏於頭頂,外罩兩幅四方鋸齒形繡有蜜蜂、蝴蝶圖案的方頭巾。

6、麗江
  女子頭上覆蓋幾塊至十幾塊疊成的頭布,上扎各色頭繩。最外一塊頭布繡各色圖案。

7、洞源
  “登機”是洞源縣白族婦女特別喜愛的一種頭飾。“登機”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誌。每個姑娘都親手精心縫製一頂“登機”,戴在頭上去探親、訪友、趕集、幽會。“不會縫‘登機’,找不到稱心人。”。據説,從前有個白族姑娘,名叫素花,她和青年獵手阿鷹相愛。有一個黑麪妖精想從中破壞他們的姻緣。一天,黑麪妖精趁阿鷹獨自上山打獵的時候,颳起猛烈的妖風,把他捲進魔洞。素花得知消息後,不畏艱難險阻,走遍山山嶺嶺,四處尋找阿鷹。他的誠心感動了神仙,神仙送給她一頂銀光閃閃的“登機”。她把它戴在頭上,頓時覺得威力無比。她按神仙指引的方向,歷盡艱險,找到魔洞,與黑麪妖精展開殊死的搏鬥。這時,“登機”的銀光刺瞎了黑麪妖精的雙眼,素花終於打敗了黑麪妖精,救出了阿鷹,並與他結為夫妻。從此,白族婦女都把“登機”當成吉祥的象徵戴在頭上。

九、白族頭巾
  白族頭飾工藝品。方形。女用。流行於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雲龍、麗江、蘭坪等地白族聚居區。按工藝可分為四類:

1、挑花頭巾。藍布底白線挑花,用幾何針法挑制各種圖案。青年人頭巾挑花豔麗、繁多。隨年齡增長,花紋圖案不斷簡化。藍底白線挑花這一反綵線挑花的色調,是白族婦女頭巾最突出的特色。

2、刺繡頭巾。流行於洱源西山、喬後等山區。以天藍或淺綠色布為底,邊為鋸齒形綵線挑花,中間繡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紅大綠突出。

3、扎染頭巾。主要流行於大理周城地區。用白布以靛藍扎染。樸素、明快。

4、多層頭巾。流行於劍川三河、麗江九河等地。除有較簡單的藍底挑花外,多用頭巾包紮造型與層數區別長幼。少幼女童的頭巾為單層,用紅線紮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紅線將雙層頭巾在頭上環扎一週,翻披在後;婚後婦女則戴多層頭巾,少則八層,多則十餘層。無論層數多寡,最上邊一層定為藍色,挑制白花。老年人頭巾層數減至三五層,以黑線挑花。

兒童:服飾工藝品。流行於雲南大南、洱源、劍川、鶴慶、雲龍等地區。男女幼童頭飾。以魚尾帽為母體,演變出虎頭帽、貓頭帽、獅子頭帽、兔子頭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種形式。均以彩繡裝飾。常用圖案有梅花、菊花等。帽兩端綴以圓形銀飾,正前上方飾琥珀、瑪瑙製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種造型的銀飾品。有的在頭頂兩側裝彈簧繡球,在帽尾綴銀鈴。

B:佩戴
  1、大理白族視茶花為美的象徵,在衣服上也要飾以茶花。(大理有“文化古城,妙香佛國”之稱。白族人熱愛生活,有愛花、愛美的傳統。“雲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雲南”。在家裏的房前屋後遍植茶花)

2、白族首飾:流行於雲南大理等白族地區。歷史悠久。早在清光緒年間,僅大理就有“三寶”、“三元”、“恆豐”、“福美”等鋪號十六家,能打製周圍白、漢、彝、苗等民族婦女、兒童佩帶的金銀首飾。有扭絲鐲、扁桃鐲、剪鏈、八仙、帽花、戒指、耳環、三須、五須、針筒、耳勺、牙籤、冠針、圍腰牌、蝴蝶、龍鳳等數十種。女子手上多戴扭絲銀鐲或玉鐲,指戴戒指,耳掛金銀製或玉製耳墜。

白族姑娘出嫁時要制一套首飾,有蛇骨鏈,三須、五須、銀質掛鏈,懸上針筒、金魚等飾物;還有金、銀,玉、藤手鐲,紐絲錫,扁桃鐲,串珠鐲,小腿鐲等。以玉器手鐲和銀質技鏈最為名貴,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婦女的象徵;還有各種戒指、耳環、管子、帽花、八仙、冠針、龍鳳、蝴蝶、頭排鎖、圍腰牌,頂圈等。現金、銀、玉器首飾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名貴手錶。

男性: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七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着“雙雀登枝”、“鴛鴦戲水”等字樣。繡荷包是愛情的象徵。(流行於洱源,大理一帶的白族繡花挎包,用硬質木殼做底,堅挺方正。四面用彩色絲線刺繡蓮花胖孩小鳥及其他花卉和吉祥圖案色彩豔麗,繡工精美。挎包下角再懸掛兩個繡花香袋,即可使佩包者身散幽香,又有祝福祈祥的美意,是多情的姑娘送給“阿哥”的最好禮物。)

C:衣飾
  女性喜歡纏飄帶(帶端呈扁矛形,帶面由寬而窄,與腰頭加接處最窄。中老年婦女常用黑、藍色布料,少數用綵綢,較長且寬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藍色,一般用布料較短且窄。均用挑花裝飾,以白線為主,少用紅線。年輕人的飄帶挑花圖豐富,有花卉、飛禽等上百種。圖案千變萬化,帶端部位皆挑繡蝴蝶)。她們認為:包頭帕雪白的穗邊象徵着白雪皚皚的蒼山,藍色的圍腰寓意為碧波盪漾的洱海。

白族繡花挎包:23×24。5釐米,通長70釐米,(右)22×23。5釐米,通長70釐米。20世紀90年代大理市喜洲鎮周城徵集。包面由加厚硬布制,呈梯形,上滿繡花卉,以滾繡藍布波紋為隔,上段正中黑地繡牡丹、對稱鳥和蝶為飾,下段綠地繡盛開的荷花。包口沿縫接有兩片布蓋。為婦女進香用品。

白族繡花背被:通高66。5釐米,幅寬41。5釐米。20世紀80年代大理市喜洲鎮周城徵集。多層布相疊縫製。周邊和揹帶黑平絨地滿繡五彩花卉。背被以黑地繡花卉作隔成上、下兩段紋飾,上為白布地彩繡紅牡丹花,以滾繡藍邊勾勒如意雲紋為襯飾,下段五彩色布拼鑲銅線紋,其間還嵌釘鋁泡為飾。為喜洲鎮白族婦女背兒用具。

十、白族服飾類型
  白族服飾因地域環境、宗教信仰、年齡等因素的影響而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大致來説,白族服飾可分為十種類型:
  1、大理式:主要在大理州境內與保山市、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等地。

2、勒墨服:在怒江瀘水縣洛本卓鄉一帶。

3、那馬服:在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與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在維西者近傈僳族服飾。

4、邱北式:在文山邱北縣。

5、元江式:在元江哈尼族傣族自治縣因遠鎮一帶。

6、玉溪式:在玉溪市紅塔區山區,服色同附近彝族。

7、安寧式:在昆明市西山區與安寧市。

8、南華雨露式:在楚雄南華雨露一帶。

9、雙柏式:在楚雄雙柏縣一帶。

10、鎮雄式:在昭通鎮雄縣一帶。

十一、美侖美奐的鶴慶白族服飾
  居住在滇西北高原金沙江邊玉龍雪山下的鶴慶白族,不僅勤勞樸實,還是創造美的天才,特別是鶴慶婦女更具有這種創造美的天賦。如果您有機會來鶴慶,可不要忘了品味鶴慶白族婦女的服飾美。

鶴慶白族婦女的服裝可以根據區域,劃分為四大類:

從北向南,分別是大方熱烈的甸北姑娘婦女裝;清爽宜人的甸中姑娘婦女裝;温文爾雅的甸南姑娘婦女裝;樸實醒目的鬆桂六合姑娘婦女裝。最讓鶴慶人費解的是,鶴慶白族與漢族混居在一起,一般情況下,漢族總是同化和引領着其它民族的風俗習慣。而在鶴慶,雜居在鶴慶白族之間的漢族,不管從那個方面來看,都在同化着周圍的漢民族,特別是白族婦女的服飾更是引領着其它民族,站在其它民族服飾的潮頭。居住在鶴慶白族地區的漢族婦女,服飾的風格、品質和氣度都以白族婦女服飾為主。

鶴慶白族婦女的服飾,從色彩上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姑娘裝,另一類是媳婦裝。姑娘裝的色彩豔麗而明快,以紅、白色為主調。媳婦裝色彩穩重而淡雅,以青、藍、黑為主調。

先向諸位看眾,介紹介紹鶴慶姑娘裝的品質和內在風格。不管什麼時候,當您看到一羣白族女孩翩然而至,您的精神便會為之一振。就是在您疲憊不堪、昏昏欲睡的時候,一抬眼,看到白族女孩那鮮豔醒目的的服飾,您一定會疲勞頓失,青春煥發。

鶴慶白族女孩的服飾,從北到南,由於風俗習慣和人們意識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甸北白族女孩,由於受外來開放思想的影響比較大,打扮上有開放的成份包容在裏面。而甸面女孩由於受傳統影響比較大,含蓄羞澀是她們自奉的美德。甸中女孩則兼收並容了甸北和甸南女孩的特點,顯得大方而自然,活潑而自重。自古以來,鶴慶壩子都有“南文北武”的説法,甚至有聰明的鄉間文人,將這種現象,深化到孩子出生時哭啼的哭聲上。甸南孩子剛出生時,哭的聲音是:“子曰,子曰……”甸北孩子剛出生時,哭的聲是:“扁擔,扁擔……”當然這純屬是一種娛樂似的調侃,可也透視和折射出了南北文化個性差異。

甸北的武,在鶴慶來説是非常出名的,其武主要體現在勤勞和吃苦耐勞上。甸北男孩,自小就有走南闖北的創業意識。鶴慶新華民族村的石寨子,户户是手工藝者,不管男男女女,都會拿上錘子砸幾錘,一件件秀美無比的首飾,就在他們靈巧的雙手之間,打造出來了。可以有力地證明他們那種強烈的闖蕩的創業意識在血脈裏的流淌。鶴慶白族婦女的服飾美,正是由石寨子的手工藝品所創造的。甸北的小爐匠,銀匠,金匠在西藏也是非常出名的。前幾年,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的修復,一些手工藝品的裝飾,就是由鶴慶甸北人完成的。西藏或者香格里拉藏民用的很多銅器和首飾,也都出自鶴慶甸北工匠之手。

這種開放式的姿態和走南闖北的精神,使甸北的白族婦女服飾,帶上了開放的烙印,甸北白族姑娘頭飾就很能證明這一點。

甸北白族姑娘的頭飾,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頭巾、紅頭繩和墊圈。頭巾的顏色過去都很單一,主要是天藍色,表示頭頂藍天之意。用的尺寸也非常講究,一般都是1尺2寸,表示一年有十二個月,頭巾的四個角,表示一年有四季;用的紅頭繩也是要量二十四丈,表示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為了使頭巾平穩嚴實地套緊在頭上,頭巾裏面用麥桔或者頭髮縫就的假辮子固定着,將頭巾支撐得平整好看而要不容易脱落。

現在頭巾的顏色和紅頭繩的樣式,由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了很大的改變。但頭巾的顏色還是以藍色、黑色、紫黑色為主調。紅頭繩只是粗細和樣式有些改變,而長度是一直沒有改變過的。那紅頭繩的顏色如果遇到家裏的親人去世了,要改成綠頭繩,以示悼念,否則一律大紅色。紅色也是不那種深紅和赭紅,而是豔麗無比的淺紅色。

頭巾都要在四個角上,繡上四隻翩翩起舞的蝴蝶。那刺繡也不是蘇杭一帶,那種追求細膩、逼真的湘繡,這種湘繡,用色華貴,富雅。在材料上,用的是高雅的真絲線,顯得富麗堂皇。鶴慶的刺繡,用的工具和材料都不像蘇杭刺繡那麼考究,需要有刺繡架支撐,線是真絲線,針是專門的刺繡針,需要配色……一系列的工藝和技術指標。這種蘇杭刺繡,頗有宮庭和貴族化的味道。可鶴慶白族婦女的刺繡,那是最大眾化和最普通化不過的了,只要會針線活的白族婦女,或在田間、地頭、村口……任何地方,只要將那插在腰間圍腰上的頭巾拿下來,就可以縫開了。當然這種簡單的刺繡,只能稱做縫,用的針也是普通的縫衣針,線是普通的白棉線,加上因勤勞而粗壯的手,這就組成了打造出樸實大方,實用天成,美侖美奐的鶴慶白族服飾的天然圖景。滇西北有一句評價鶴慶白族婦女非常經典的順口:“討個鶴慶婆,抵得騾子馱。”是極言鶴慶白族婦女的吃苦耐勞,像騾馬一樣捨得吃苦,捨得出力氣,捨得相夫教子,於是便創造出了這白族婦女的美麗服飾。“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便是她們遵循的信條。當然,這是題外話。

鶴慶婦女的刺繡,可以用追求“神似”來進行評價那用純白棉線縫製出來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就在那頭巾的四角上,像兩對在百花叢中,翻飛的大白蝴蝶,峭麗而冷峻,高雅而不凡。在四角上繡好了的那四隻白蝴蝶以後,正方形的頭巾已經被巧手的白族婦女,打扮得靚麗出眾了。這樣還不算大功告成,還得在四周的邊緣上,繡上潔白漂亮的花邊。那狗牙形的花邊,也是非常的儉樸,卻又大方。繡花的材料也只是用白棉線,只在邊緣上,拉上一釐米左右的白線條狗牙形花邊,這很像一塊天藍的水池邊上,鑲嵌上了四邊形的潔白磁磚線條,可心可目可愛可人,真可以用賞心悦目來形容了。至此,頭巾可以説已經大功告成了。

接下來是假辮子,一般用麥桔杆編成一圈。可要編得紮實不變形,那頭巾才能闆闆扎扎,平平整整地將頭巾緊貼在頭髮上。二十四丈的紅頭繩,便繞在頭巾最外面。而假辮子則主要起固定作用,掩藏在頭巾裏面。然後技術含量最高的就是網頭巾了。網頭巾的標準是要將頭巾網得像白鶴振翅昇天一般奮發向上,努力向行。同時,也要將頭巾網得像翩翩起舞的蝴蝶一樣,婀娜多姿。既有一種剛陽之雄壯,也又有陰柔之温美。特別是要將四角的蝴蝶在腦後勺那兒,打扮成振翅欲飛的樣子,才是達到美的極致。甸北的頭巾暴露的頭髮要多一些,體現了她們的開放思維,而甸中和甸南的頭巾,則表面得含蓄委婉一些,體現他們繼承傳統文化和受儒學影響的一種“文”氣來。如果説頭巾是鶴慶白族服飾的精要和靈魂的話。那麼,鶴慶白族身上穿的領褂和圍腰,便是鶴慶白族服飾的全部內涵。

領褂包括領和褂。領主要是連在褂裏面的單衣上的,單衣也不同於我們平時穿的襯衫或者汗衣,這衣是純白或是過去的北京雅布,與藏族的哈達一樣地純白。領是雞冠狀的大披領,一般都不繡上什麼,體現了服裝的高雅和不花裏糊哨,這便是白族特有的一種審美視角。鈕釦的扣法也比較特別,釦子釘在右肩上,一般有一對,也有兩對的,與旗袍的方式很近似。右下腹背部有一顆或一雙,都是中國傳統的佈扣結。衣背後上還有衣尾,是二尺四長的一塊與頭巾一色的布,或是開藍色的,或是純白色的,在身後飄逸着,頗似古代仕女的後衣襟。

褂都是用鮮紅色的布料縫製的,以柔軟輕飄的質地為佳。最為講究的是胸前的裝飾和工藝,前襟上用黑色的金絨滾邊;金絨與褂子相結的地方,用漂亮的花邊辮子鑲嵌。扣洞用佈扣洞,而釦子要麼必需採用新華村出產的銀鈕釦或是金鈕釦,華貴中透出一種高雅。釦子也是扣在右肩部或右腹背部,其上掛兩對銀鏈子,將銀鏈子斜挎在右胸前。

製作最精心的,要算是圍腰了。圍腰還體現了一種實用美,白族婦女服飾的最大效用就是實用。圍腰在田間勞動時,將圍腰往上一捋,便可以將進收穫的糧食。播種季節,圍腰又成了裝種子的工具,圍腰上可以很方便地別上鐮刀,繩子,綁穀苗草或其它勞動工具,美便在實用方便中體現出來了。鶴慶白族婦女真是美的創造者!

圍腰和後襟的大小差不多,方方二尺四左右。鶴慶白族姑娘的圍腰,一般都是清水,不繡上任何東西。它的亮點就集中在圍腰的把手和圍腰飄帶上。相親的小夥子,或者相媳婦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關注的也是姑娘腰背後的圍腰上的把手和圍腰飄帶。這也有多方面的原因,大家想想,一個陌生人,當面盯着姑娘看,有諸多不便。而看看後背,偷偷欣賞欣賞姑娘的圍腰把手和圍腰飄帶,這不能不説是一種機智和人性化的關懷。怪不得在鶴慶,沉積了那麼多的白族民間文化。

其它任何部位的刺繡,都是以純白為基調。可圍腰把手,可以説是姑娘們藝術耕耘的園地,其圖案也非常豐富多彩。不過大體還是以傳統的“龍紋、鳳紋、蝠紋、蝶紋、花草紋……”為主,顏色也以紅、黃、綠為主調。繡的線也大多采用絲線,雖然是精繡細縫,卻不是那種低檔次的花裏糊哨,而是高雅的藝術搭配。

這把手的搭配,動靜搭配有致,多數以靜為主。而飄帶紋路則與圍腰把手差不多,只是都以動態的圖案為主,而且與把手圖案決不重複。甸北姑娘追求的是開放的服飾,比如領大而圓,胸開得低,褂子短小,而緊身。圍腰強調圓形的,給人一種曲線美。用最時髦的話講,就是性感。甸中和甸南姑娘則追求的是一種穩重大方的風格,頭巾四角上翹的幅度較小,領方形,幾乎不開胸。圍腰也是方形的,有一種守身如玉的感覺。而山區的鶴慶白族姑娘的服飾,則表現得樸素、靜雅、單純。給人以一種聖潔感,可以用冰晶玉潔來形容。其妙處,語言都是多餘的。

鶴慶結婚了的女子服飾,大多是一種安詳、穩沉的服飾,色調大多是黑色和青色。與姑娘的服飾形成強烈的對比,差別較為明顯的就是將那鮮豔的頭巾,改成了黑色的帕子。鶴慶白族婦女服飾的內涵和外延,意義廣泛而深邃,吾輩人無力駕馭用以形容鶴慶白族服飾的語言,還望方家裏手,真誠斧正,免得貽笑大方。

標籤: 白族 服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hk/minsu/fengtu/pyjnn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