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風土人情 >

布朗族傳統節日,布朗族服飾

布朗族傳統節日,布朗族服飾

布朗族---簡介



    布朗族共有8.2萬多人。主要分佈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的布朗山、巴達、西定和打洛等地,其餘的分佈在臨滄地區的雲縣、鎮康、永德、雙江、耿馬和思茅地區的瀾滄、墨江、景東等縣。
    
    布朗族是一個善於種茶和製茶的民族。
    
    布朗族居住的地區氣候温和,土質肥沃,雨量充沛。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少雨多霧,適宜於種植茶葉。布朗族羣眾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茶葉生產,在布朗山上廣泛種植茶林,製作茶葉,使這個邊遠的山區成為“普洱茶”的重要產地,布朗族因此也成為種菜製茶的能手。如果你在採茶季節來到布朗山,定會看到滿山遍野茂盛的茶林,看到布朗族婦女那嫻熟的採茶技術。
    
    除了茶山茶林之外,在布朗山一帶的叢山峻嶺間,還有着參天的原始森林。這裏生長着鬆、柏、紅椿、麻櫟、櫻桃等優質木材和油桐、香樟、核桃等經濟林木以及野“三七”、羅芙木等各種藥用植物,棲息着野牛、野豬、虎、豹、虎子、馬鹿、猿猴等動物。
    
    布朗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布朗族由於居住分散,形成了地區間語言的差異,有西雙版納布朗語和鎮康的“烏語”兩種方言。布朗人除講本族語言外,一般還能講佤語、漢語和傣語,少數知識分子已會使用傣文和漢文。


布朗族----歷史


    布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相傳是中國古代濮、蒲和樸的後代。唐朝時稱為“朴子蠻”,元、明、清時稱為“蒲蠻”。部分人自稱為“布朗”,部分人自稱為“阿瓦”、“伊瓦”、“翁拱”等,漢族和傣族人稱之為“濮滿”、“蒲滿”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還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殘餘;在平壩地區生活的布朗族人,由於受經濟文化發展比較快的漢族、傣族人的影響,己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區氣候温和,物產豐富。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植茶樹,是著名的普洱茶的產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實行母子連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線命名,將母親的名字連在孩子的名字之後。


布朗族----節慶


 

布朗族傳統節日,布朗族服飾


    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布朗族其它的節日習俗,與傣族大同小異,如“過新年”,“進窪”、“出窪”等。在傣歷一月十五這天“賧帕”(拜佛),八月十五日“賧坦”。“賧”為傣語,指世俗眾生對僧侶或先祖亡人敬獻物品,佛教俗稱“佈施”或“化緣”。布朗族傳説,他們與傣族是兄弟關係,布朗族是哥哥,居山區種山地,傣族是弟弟,住壩子種水田。因此,布朗族每次“賧佛”都要請傣族佛爺上山,傣族“賧佛”時也請布朗族佛爺下山。
  
    過年節:布朗族用傣語叫“京比邁”,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户户吃紅糖糯米粑粑,還要用芭蕉葉包成兩份,各插上一對蠟條,兩朵鮮花,關到家庭長家中:一份裝入家族長卧榻上方掛的“胎嘎滾”(家族神位)內,作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獻給“高嘎滾(家族長)。各户男家長都要脱下自己的包頭巾,向作為整個“嘎滾”(家族)代表的家族長行拜年磕頭禮。並且用水象徵性地從頭到腳為家族長做洗禮,祝賀長命百歲,吉祥平安。家族長也向人們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們,逢年過節來祈福,這是祖輩傳下來的古禮,不可忘記。舊的歲月過去了,新的一年到來了,全體兒孫們來告辭拜年,你們都有福了。預祝你們莊稼茂盛,人畜興旺。”祝畢,家族長為“胎嘎滾”(家族神)代襪麼·代襪那神祈禱祭祀。村社以家庭為單位,再到日落方向,舉行滴水儀式。
  
    關門節:布朗族也同傣族一樣叫“豪瓦沙”。這一天家族成員照例要給家族長送一朵鮮花、一對蠟條,去祭“胎嘎滾”,並跑着為家族長舉行洗手、洗腳禮,表示祈福。全家男女老幼還要向房門,樓梯及傢俱雜物的鬼靈“蘇瑪”(磕頭),分別奉兩對蠟條作為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布朗族人民喜愛歌舞。每逢結婚、賧佛、蓋新房等喜慶日子,男女老幼都載歌載舞,在勞動中也往往伴之以歌,興致無窮。
  
    布朗族歌舞長期與傣族歌舞保持交流,既吸收了傣族歌舞的長處,又充分發揮了本民族歌舞的特色。布朗族民歌稱為“布朗調”,總共有十多個曲調。最基本的曲調有:喜慶對唱的“甩”,抒發孤獨憂傷感,情的“宰”,用小三絃伴奏的,多用來歌唱愛情和社會主義新生活的“索”,以及在盛大場合跳舞時唱的“甚”等四種。在布朗山等地還普遍流行傣族的章哈調,依臘呵調。布朗語稱歌為“逮”,歌手叫“章逮”,布朗族有對歌的習俗。對歌時往往是即興創作,通宵不散,有時甚至持續數日。舞蹈有刀舞、蠟條舞、圓圈舞等十一、二種,深受羣眾喜愛。


布朗族----婚俗


    布朗族有從妻而居的習慣,布朗族的男孩與女孩到了十四五歲時要舉行“漆齒”的成年禮儀式。屆時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鐵鍋片燒取紅毛樹黑煙,彼此為異性染齒。染齒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開參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動。
   
    “串姑娘”是布朗族傳統的戀愛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戀愛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支持。每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小夥子們換上新裝,懷抱三絃,結伴來到姑娘的竹樓下面,爭相用詼諧的語言和熱情的歌聲去打動意中姑娘的心靈。梳粧打扮的姑娘們也早早燃起火塘,打開房門,請小夥子們進來,用對歌、遞煙、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對心上人的愛慕。布朗山區串姑娘可以羣訪、也可以單獨夜訪。是青年男女進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雙方戀愛感情篤深,男子就會向女子提出求婚。布朗山區許多地方求婚時以花為媒。小夥子把從山上採回的鮮花獻給姑娘,當姑娘確認這個小夥子是真心地愛她時,就在花束中挑選最美麗的一朵戴在頭上,藉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禮也不尋常,一對情侶的婚典要重複舉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親之後,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線禮儀式。此後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儘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勞動生活。直到舉行了第二次婚禮,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當兒媳婦。第三次的婚典往往辦在嬰兒出生之後,這次一定要殺豬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親朋好友。


布朗族----服飾



    布朗族穿着簡樸,男女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似,上穿緊身短衣,頭頂挽髻,用頭巾纏頭,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上衣纏頭巾。成年男子喜愛紋身。無論男女都喜歡飲酒、染齒、吸煙。


布朗族----飲食


    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小麥、黃豆、豌豆等雜糧。喜用鑼鍋或土鍋把稻米燜成米飯。尤擅煮竹筒飯,煮時選一段鮮竹,裝好米和適量的水,用火燒熟,剖開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當碗用。米飯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經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類以牛、羊、豬、雞肉最為常見,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蟲。菜餚的烹製技法以清煮、涼拌居多。對許多野味、魚、蝦、蟹、蟬、蟲等食物一般還用舂、炸、蒸等方法烹製。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蟬醬等。還常醃製酸味食品,如酸筍、酸肉、酸魚等,製作方法同當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體相同,但布朗族常在醃酸菜時最上面放一層米飯。
    
    喜歡飲酒,且大都自家釀製。其中以翡翠酒最為著名。這種酒在出酒時用一種叫“懸鈎子”的植物的葉子過濾後呈綠色,很像翡翠的顏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間有“有酒必飲,飲酒必醉”之習俗。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個嗜好,並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間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
    
    居住在西雙版納布朗山的布朗族婦女,尤其是懷孕婦女嗜食當地紅土,據説此紅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布朗族----建築


    布朗族村寨通常由三、五個至數十個同一血緣的家族聚居,住房幹欄式竹木結構的二層瓦房,上層有正堂、卧室、曬台等,下層一般作為倉庫、圈養牲畜的地方。屋內中央設置火塘,火塘邊是家人吃飯、待客的地方,夜晚則在火塘四周安置牀鋪。


布朗族----禁忌


    走路時,忌諱與別人擦肩而過,也不能從坐着的人的腿上跨過;禁止任何人背靠院裏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馬;進佛寺要脱鞋,入寺後不能吸煙,不能用手摸佛爺、和尚和老人的頭部。平時禁止砍伐神樹及周圍的樹林,不準在其中挖土取石,更不允許任何人在神林區內大小便。布朗族婦女懷孕後,忌諱前往房賧佛和參拜佛爺。孕婦也忌諱參加別人的婚禮和葬禮,一般不能參加各種祭典。


布朗族----宗教


    布朗族信奉小乘佛教,崇拜祖先。節日期間有許多佛事活動。人們除了要舉行迎接太陽的儀式,還要集體到佛寺舉行堆沙、浴佛、潑水等活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hk/minsu/fengtu/k9d92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