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風土人情 >

七夕,怎樣過足中國味?

七夕,怎樣過足中國味?

七夕,怎樣過足中國味?



       然而,傳統七夕怎樣過,才算過足中國味?

       流傳了2000多年的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傳説,已被中國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千百年來,詩人們更是創作出大量與此相關的膾炙人口的作品。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以此記述唐玄宗與楊玉環,以牛郎織女自比,共誓白頭之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首東漢後期的《迢迢牽牛星》雖然作者已無從考證,卻同樣讓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綿延千年,成為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記憶。

       然而,七夕是否就等於與愛情有關的日子?民俗專家陶思炎認為,七夕無疑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為“濃情蜜意”的節日。但是,傳統七夕的內涵不止於此。

       陶思炎説,在牛郎織女七月七相會的故事產生之前,七夕節早已存在。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就記載了七月初七曝曬經書及衣裳的習俗。古人傳説中七月七是神仙相會或仙人下凡的日子,這也是人們將牛郎織女相會安排在這一天原因之一。

       另外,中國傳統節日大多是與節氣緊密相關的,七夕也不例外。七夕的另一主要風俗“乞巧”,就與這個節氣婦女們要開始縫製寒衣的生活習慣有關。

       除了還是“乞巧節”外,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七娘會、雙七節、香橋會、巧節會。農曆的七月七日這一天還有魁星節、曬書節、神仙節、七夕水、盤古王節以及耕牛生日等節日名稱。民俗專家認為,之所以有這麼多的名稱,這麼多的不同過節方式,是因為這個日子積澱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們對生活的詮釋,任何一種都不應當被遺忘。

       如今的七夕已經成為“中國情人節”的代名詞,在這樣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節日裏,當代牛郎織女們打算怎樣度過?是第二次被巧克力和玫瑰花包裝起來的消費日,還是第二個遠隔千山萬水的相思日?七夕如何才能過足中國味?

       江蘇徐州的漢文化景區每逢七夕到來之際總會推出了一系列活動。活動重頭戲之一“乞巧”設置了“投針試巧”、“穿針應巧”和“祭拜織女”三個遊戲環節,讓女孩們穿上漢服,在鵲橋旁月老樹下,參與到遊戲中,真實體會一把古代女子向上天祈禱心靈手巧的“乞巧”習俗。

       陶思炎認為,這樣的七夕過法稱得上古意盎然。根據考證,七夕的乞巧活動大致包括:姑娘們擺上時令瓜果拜織女星,祈求天上的女神能夠賦予他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以此祈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

      除此以外,陶思炎還建議,8月7日七夕之夜,情侶們還可以找一處不受城鎮燈光影響的地方,抬頭找找牛郎織女星,許下一個永遠相愛的諾言。這樣的過節方式,比起常見的巧克力、鮮花、首飾來説,更具有中國式浪漫特點。

        如何才能準確地在浩瀚夜空中找到牛郎星和織女星呢?據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思潮介紹,抬頭仰望在頭頂附近,可以看到一顆很亮的白色星星,這就是織女星。從織女星朝東南跨過銀河,可以見到三顆星,大致均勻地排在一條線上,中間一顆很亮的星,就是牛郎星。織女星的前邊有四顆小星,組成一個小平行四邊形,據説這就是織女織布的梭子;牛郎星前後的兩顆小星,就是他用扁擔挑着的兩個孩子。

       民俗專家認為,在美好的神話傳説氛圍中組織兼具現代感的各種活動,雖然無法再現或還原古時人們過七夕佳節的場景和習俗,但這起碼可以讓現代的年輕人瞭解七夕節的豐富內涵,同時也在節慶文化中弘揚傳統美德。

七夕,怎樣過足中國味?
標籤: 過足 七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hk/minsu/fengtu/dq3rd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