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風土人情 >

立冬不端餃子碗還是冬至不端餃子碗

立冬不端餃子碗還是冬至不端餃子碗

在不同的節日裏,老人總是説着口口相傳的諺語,而且每個人家裏飯桌上都會出現紀念節日的菜餚,但是我們卻不知有何意義,接下來一起看看我們總結的關於立冬不端餃子碗下一句是什麼?“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意義是什麼?

立冬不端餃子碗還是冬至不端餃子碗

立冬不端餃子碗還是冬至不端餃子碗:是立冬不端餃子碗

“立冬不端餃子碗”下一句是什麼:凍掉耳朵沒人管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句話的意義:
  其實立冬吃餃子這個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而流傳下來的習慣。相傳在東漢時期,張仲景在長沙任太守,因為天冷糧食也很少,當地很多村民被凍的面黃肌瘦,還有很多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看到這番景象便讓其弟子搭起醫棚支起大鍋開始煮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物,待羊肉煮熟以後再將羊肉和中藥切碎後包在白麪裏,因為像耳朵一樣,所以被人們稱為“嬌耳”,在將這些“祛寒嬌耳湯”分給求藥的老百姓,這些老百姓在喝完“祛寒嬌耳湯”以後身體變得暖呼呼,耳朵也好了,所以後人們便學着“嬌耳”的模樣包成食物,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説的餃子。

因為張仲景在給老百姓煮“祛寒嬌耳湯”時正值立冬,所以立冬吃餃子的習俗便慢慢流傳開了,一開始只是在張仲景的老家南陽流行,然後慢慢發展到全國各地在立冬吃餃子的習慣。

立冬不端餃子碗還是冬至不端餃子碗 第2張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句話出自哪裏:
  餃子是我國北方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餃子原名“嬌耳”。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個飲食習俗的背後隱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和傳説,而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河南南陽。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立冬不端餃子碗還是冬至不端餃子碗 第3張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得不可開交,但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

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七年級,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七年級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嬌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七年級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南陽地區的人們至今仍然在冬至的時候告誡那些不喜歡吃餃子的小孩兒:“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質樸的語言中飽含着濃濃的感恩情懷。

小結:不同節日裏吃下的美食其實是一家人的心靈寄託,是我們對未來生活的心裏安慰,是讓我們看到前方路途的希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hk/minsu/fengtu/66r0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