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風土人情 >

畲族家族習俗 畲族有哪些習俗

畲族家族習俗 畲族有哪些習俗

畲族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中國南方地區。畲族一直都是一個遷移的民族,從廣州遷移到福建、浙江等地。那麼畲族家族的習俗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畲族家族習俗 畲族有哪些習俗

生育習俗
  畲族歷來重視生兒育女。懷孕婦女雖然照常參加生主勞動,但受到村人愛護和照顧,不讓其乾重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畲族婦女分娩都在婆家。臨產時都要坐在矮板凳上,待嬰兒出生後,婆婆或接生婆才近前幫忙。她們認為“分娩不潔”,以免污天穢地,衝撞“神明”。因此,在孕婦分娩時,要點燃一束幹茅草或破紙傘,驅除房間穢氣。而後,拿一產婦的舊褲子和用紅紙剪成褲樣貼在門楣上,以示“避邪”,使嬰兒順生。嬰兒產後,胎盤未出,要將嬰兒的臍帶縛在木上,待它自然脱落後,是男嬰,就把毛筒劈成竹片斷臍;是女嬰,即用吹火管劈成竹睡斷臍。隨後,用麻絲將臍帶縛好。嬰兒和產婦都有杉樹葉和香鏡(天南星科,石菖)湯洗浴。嬰兒斷臍沐浴後,男嬰用生父舊衣包裹,女嬰以生母舊衣包裹,產婦和嬰兒在一個月內洗臉、洗澡、洗足都要用香鏡湯。由於衞生條件差,產婦因難產得不到及時搶救和嬰兒因斷臍不潔,感染破傷風死亡現象時有發生。

命名習俗
  畲民命名取正名外,還有奶名和譜名。奶名即乳名或小名。常因保護神的不同甘共苦而分別冠以“石”(石將軍)“奶”(奶孃陳靖姑)、“佛”(神佛)等字。修宗譜進取的名字中譜名,見於靈堂神主牌、墓碑。譜名的命名對象按世系、排行而定,由諱名(世名)、字、行第三者組成。一般每一世(代)同輩用同一個字頭。行每同一輩按出生年月時辰先後依次排列以“念、大、小、百、千、萬、”字,周而復始循環使用,叫“暗行”。其排行用字則為:“雷姓缺‘念’,鍾無”‘千’,男人無‘一’,女無‘二’,藍姓五六兩樣生。”按族內規定雷姓排行僅用“大、小、百、千、萬”五字;鍾姓用“念、大、小、百、萬”五字;男丁排行序數從二開始,如“藍念二郎”、“藍念三郎”等;女丁排行從一開始,要缺二,如“藍念一娘”、“藍念三娘”,要把“一郎”和“二孃”讓給未滿16歲就夭折的男女。

畲族譜名帶有神祕性,晚輩對自身諱字行第不得面知,僅在祭祖或重修宗譜時開啟才能閲看。因此,某人逝世時,親屬要向族長索取譜名;對於外嫁女人,生前做“壽材”(棺木)需要“名行”與“暗行”時,她的史弟向族長索要,族長將其行第寫明用紅紙封好。待舉行灑宴時,外甥再將紅紙包安置在“棺木”內,俗稱“討位”。紅紙包要待棺木主人逝世時才能啟封。女性生前工是未做棺木,死後,外甥要脆在母舅面前為母親“討位”。

婚嫁習俗
  畲族婚戀較自由,但過去仍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親過程審慎,先“合八字”,如八字有合,則女方父母帶女伴前往男家“看家勢”,瞭解男方人品、家境,求得兩家父母同意後,先送暖貼,小定;然後“搭定”(又名下定),送定帖(即訂婚),時間多在農曆八月。民國進期,訂婚不論家庭貧富,只要豬腿1個、龍鳳紙貼2張、紅衣線2束、果子2包、紅線扎頭面1公斤、銀飾、衣服等。“送日子”即把選定的嫁聚日期告知女方,女方收下紅紙帖和禮品,按日子準備嫁粧。男家也按其日子準備迎親,最後是迎春娶成親。經過以上程算是定親。定親後的姑娘兩髻的銀簪碩須脱掉一邊,作為標記。畲族姑娘忌18歲出嫁認為18歲出嫁要落“十八難”。

畲家姑娘出嫁前,要到母舅姨姑家“做表姐”,與表弟們對歌,實際上是考核姑娘的對歌本領。同時,要在自家廳堂擺上香案祭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上路平安。出嫁前兩天,夫家須選取一位能歌善舞的男子作全權代表來女家迎親,此人稱作“迎親伯”,又稱“親家伯”。福安、壽寧交界的畲村迎親伯還帶一位廚師挑在女家設宴,廚師稱為“赤郎”,又稱“大赤郎”。這時婦家先把廚具一一藏匿,赤郎唱《借鑊歌》,唱一件“借”一件。待廚具“借”完備後,才生火煮飯。

新娘出嫁前,姑娘還得“賴牀”(躺牀)不起,以歌代哭,唱《哭爹孃》、哭哥嫂、姐妹戀、哭母舅、等,哭訴與家人分手的衷情,以示對孃家的留戀,為孃家討吉利。隨後,由母舅主持為新忍受梳粧,將少女髮式改梳成婦人的“鳳凰頭”。新娘粧完畢,由母舅扶出廳堂,行“分酸禮”,唱分酸歌。“分酸”時新娘將兩碗帶骨的肉面互相摻合分裝連續三次,又將米穀撒向廳堂,唱撒谷歌。

古時畲家新婚行走嫁,即新郎迎親,新人雙雙穿草鞋步行到男家,4男4女隨後。這一天,同村兩個姑娘出嫁,同走一條路時,誰先誰後,事前都要商量好,一般都是讓夫家遠的先走。為避免先行者將“風水”帶走,後行者都要用1頭黃牛,角系紅布,插上紅花,在前面踏路,走嫁者隨後,她們認為牛踏過的路子又是新路。因此,過去有錢人家都配上1只踏路牛為嫁粧。古時,畲族陪嫁尚有刀斧犁鋤之類的農具,直到現在還可以看到棕衣、笠鬥母羊等物作為姑娘的陪嫁。笠鬥之類陪嫁物,要等姑娘出嫁後,到來年三月回頭拿。

民國期間,畲村也興花轎迎親。畲家稱轎伕為“行郎”。男家花轎到女家,女方姑嫂姐妹一般都要為難行郎,與行郎對歌。賽歌中最熱鬧的場面是《求蛙歌》,即女家要以歌把行郎的“蛙”撬出來。“蛙包”是行郎預先在夫家準備好的硬幣紅包。當迎親花轎進入女家廳堂時,新娘就大哭大鬧,佯裝不願意出嫁,哭訴別情,待到午後,轎伕和媒人再次催上轎時,堵開始梳粧。新娘梳粧完畢,由母舅扶出廳堂與胞弟舉行分灶儀式,然後新娘入轎,神堂上放水一桶,意為壓黑火。胞弟拉轎扛“留轎”,花轎在廳堂上兩進兩出,意為留風火,最後抬轎出門。接着新娘轎子出村前,村董事在路口擺上一張桌,正兩用繡花桌幔圍着,桌上擺三杯酒,意為“攔風水”。花轎出村,男方須向攔門交個“攔旗”紅包。否則董事不搬開桌子,轎子無法通過。“攔旗包”收入歸公,做為村裏公益事業開支。花轎經“留轎”、“攔旗”等禮俗後,上路到夫家。

畲家拜堂的廳堂上一般貼有“功建前朝帝嚳高辛新敕賜,名傳後裔皇子王孫免差徭”的對聯,橫眉為“鳳凰到此”。新郎頭戴紅纓帽,身着藍色長衫,肩披大紅新帶,腳履雙鼻布鞋,從後廳步出,站在新娘左側,在一片歌聲中行三跪九叩禮。新娘則頭戴鳳冠,手執花織掩面,由送嫁嫂摻挽,不拜。

新人入洞房後,眾人擁入洞房“鬧房”,唱《猜種歌》,新娘將嫁粧中隨帶作物種籽一包包遞出。完婚宴稱“請大酒”,客席散後還為新郎辦一桌“佳期酒”,又稱“暖房酒”、“新郎酒”。由暖房頭(或稱八仙頭)和暖房腳8名陪伴新郎入席。入席者通常都穿長衫戴禮帽,席間每個程序都要唱誦歌令,且邊吃邊輪番與洞房內的新娘及其陪伴者對歌。新郎酒至“上下四盤”(前四道菜)結束,轉入“鬧房”。鬧房從叫門起,每個程序都要唱誦歌令。其程序有進門、翻牀、尋取“鳳凰蛋”(染紅的熟雞蛋)。找到“鳳凰蛋”後,大家合唱《喜慶歌》結束鬧房。鬧房結束繼續喝佳期酒,宴會結束送新郎入洞房。第二天新媳婦下廚房起火、洗碗、做飯。

第三天送客回門,新婚夫婦回孃家做客,認妻系親屬,俗稱做頭客。

小結:畲族人非常重視生兒育女這種事情,所以在平時的時候,如果有人懷孕了會非常重視。畲族當地人會有一個族譜,但是這個族譜非常神祕,不會輕易的拿出來看。

標籤: 畲族 習俗 家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hk/minsu/fengtu/0wnqx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