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國學 >國學資訊 >

盤點河南地方戲有多少種?

盤點河南地方戲有多少種?

豫劇是我國梨園中佔有很重要的一個席位,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而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戲,河南的地方戲在歷代著名演員的帶領下逐漸繁榮。那麼,以豫劇為主要代表的河南地方戲至今有多少種呢?豫劇的名角們都有誰?隨小編一起大中國戲曲文化中去看看吧!

盤點河南地方戲有多少種?


   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戲,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流行於河南以及臨近各省,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豫劇的聲腔,有的高亢活潑,有的悲涼纏綿,能夠表演各種風格的劇目,傳統劇目有六百五十多出,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劇種。著名演員有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七品芝麻官》《花木蘭》《朝陽溝》等

河南被人們稱為“戲曲之鄉”、因為這裏有光輝燦爛的戲劇文化。豐富多采的戲劇種類,在河南戲劇園地爭奇鬥妍。明清以來,在河南有據可查的曾經流行的劇種有45種之多。到了80年代,有專業或業餘劇團演出的戲曲劇種仍有31種,主要有豫劇、宛梆、懷梆、懷調、落腔、道情戲、豫南花鼓戲等等。這些劇種風格各異,迥然有別。大體上可以把它們分為地方大戲和地方小戲。所謂“大戲”,就是較多地上演反映政治鬥爭、軍事鬥爭這類社會重大問題的劇目,行當齊全,生旦淨末醜均有,而又往往以黑臉、紅臉、為主,豫劇、越調、大平調、懷梆、懷調、大弦戲等就屬於此類。這類戲,都有熱烈、紅火、激昂、明快等特點。

河南越調,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為河南三大劇種之一。其演出形式有三種:第一是皮影越調戲;第二是木偶越調戲;第三是越調大戲班。這三種演出形式迄今仍在湖北北部、安徽西部和河南的南陽一帶農村流行。

河南越調音樂由於其歷史悠久,既有較多的曲牌,又有較完整的板腔。唱腔主要為“越調”,有時也兼唱“吹腔”、“崑腔”、“七句半”等。伴奏樂器以四胡(俗名“上天梯”)為主(因而越調也有時被稱“四股弦”),卧笛、月琴為輔,後來逐漸增加了短杆墜胡、悶子、二胡、嗩吶、三絃和琵琶。

越調的傳統劇目分為正裝戲和外裝戲兩種,有四百多出。正裝戲為越調的傳統劇目,其結構嚴整、唱詞深奧,每段唱詞固定,並規定有一定的曲牌和調門,道白時用卧笛伴奏,主要演歷史袍帶戲,多以生、淨為主角,如:《抱火斗》、《文王吃子》、《烏江岸》、《十五宮》等。外裝戲多系活詞連台本,也有許多公案戲。外裝戲以小生、小丑為主角,詞句通俗,多唱少白,生活氣息濃厚,如《李雙喜借糧》、《火焚繡樓》、《哭殿》等。

當代河南越調代表性的演員有生行的張秀卿、申鳳梅,旦行的毛愛蓮等。

“大寶貝”張秀卿,是越調的正宗泰斗。她主演《哭殿》中的唐王李世民,一個飄然出場亮相,其儀表的莊重,舉止的瀟灑,就能博得觀眾的喝彩,再加上她那説中有唱,唱中帶唸的唱做藝術,向被譽為越調的“蓋河南”。

申鳳梅的表演也頗為精湛,1963年赴京演出時首都文藝界稱讚她演的諸葛亮,“演得準、演得深”。稱讚“她運用功力深厚的唱做技巧既不造作,又不賣弄。樸素裏透瀟灑、自然中含深沉”。因而有“活諸葛”之稱。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破格把她這樣一位地方戲的女演員收作為徒弟。

越調旦角行當的代表人物是毛愛蓮,她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運用越調傳統音樂唱腔創造了一種輕圓潤、曲調清新的聲腔藝術,塑造了雍容爾雅的洪美榮(《火焚繡樓》),活潑可愛的王玉姐(《招風樹》)以及勤勞、勇敢、淳樸、熱情的張大娘(《賣籮筐》)等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難怪許昌漯河一帶農村流傳着:“破上一月不吃鹽,也要看看毛愛蓮”的讚語。

優秀中年演員何全志,表演方面才華出眾,他在《收姜維》中扮演姜維(紅生),在《諸葛亮弔孝》中扮演周瑜(武生),在《李天保弔孝》中扮演張忠實(老醜),這是三個不同行當、不同身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但都演得活靈活現,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因而人們都稱他是一個文武不擋、生醜皆能的全才演員。

越調的主要劇團有河南省越調劇團,該團常年活躍在豫南、豫西一帶,以中青年演員為主。其他許昌市越調劇團、社旗縣越調劇團,也比較活躍

標籤: 地方戲 河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hk/guoxue/zixun/w639x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