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國學 >國學資訊 >

中國建築文化之黃土窯洞

中國建築文化之黃土窯洞

有人將窯洞喻為:掛在雲霧中的洞天神府,好似鑲嵌在黃土高原的顆顆明珠。早在周先祖時期,土窯洞就遍佈黃土高原了,窯洞彷彿蒼茫大地上人們譜寫的一首無聲的讚歌,讚美着人們的智慧。窯洞也是冬暖夏涼的好居所,由於黃土高原特殊的土質才會造就出窯洞這種特殊的民居文化。也是中國建築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國建築文化之黃土窯洞

我國是一個窯居比較普遍的國家,從新疆吐魯番、喀什,甘肅蘭州、敦煌、平涼、慶陽、甘南,寧夏銀川、固原,陝西乾縣、延安,山西臨汾、浮山、平陸、太原,河南鄭州、洛陽、鞏縣以及福建龍巖、永定和廣東梅州等地區。
  陝西窯洞主要分佈在陝北,指陝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窯洞式住宅。它建在黃土高原的沿山與地下,是天然黃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涼,不破壞生態,不佔用良田,經濟省錢等優點,被當地人民羣眾廣泛採用。陝北窯洞有靠山土窯、石料接口土窯、平地石砌窯多種,一般城市裏以石、磚窯居多,而農村則多是土窯或石料接口土窯。主要形式有地坑窯、沿崖窯、錮窯。
  據初步統計,自解放至今,中國的窯居羣眾總數達一億一千萬,目前仍採取窯方式者則有四千萬人之多。其分佈區域以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為主,很多貧困户居住的土窯,年久失修,由於暴雨洪水、滑波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窯洞房屋年久失修瀕臨倒塌,廣大窯居人民羣眾隨時面臨着生命危險,希望知情者告知羣眾,不讓他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慶陽,地處黃土高原甘肅省東部,氣候温和。古稱北豳,習稱隴東。歷史悠久,“周道之興自此始”。是中華農耕文化的發祥地,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更是絢麗多彩。有着悠久歷史的慶陽,他的文化是經過長期積累豐富的,要了解窯洞發展就要追溯到遠古農耕時期。經過幾千年的風雨洗禮,窯洞像一位母親,親歷着朝代變遷,看着她的土地成長,看着農耕文化的開創發展,有着深厚的農耕文化的痕跡,農耕文化的發展也帶動了她的發展。 早在二十萬年前,已經有人類在慶陽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周族重視農業,《漢書·地理志下》有:“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在夏朝在太康失位之時,不窋承襲其父后稷的官位。太康政亂破壞農業生產,不窋遂率領族人來到慶陽,在此定居,不窋用自己種莊稼的技能,教民稼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詩經.豳風.七月》中描繪的正是一幅當時的農耕圖。

  周族歷經從不窋到鞠陶、公劉三代,發展了農業生產,創造了周的燦爛文化。《甘肅省通志》裏慶陽人有“好稼穡務本業,有先王遺風”是他們的功績,“陶復陶穴以為居”是他們的功績也為自己提供了保障。原始人所住地穴皆是自然而成,沒有陽光,陰暗潮濕、又時常有野獸的危害,對人類生存十分不利,生活沒有保障,也因此不利於發展,在不窋執政時,鞠陶負責挖窯洞,所謂“陶復陶穴”就是周人根據不同的地理條件而挖的兩種形式的窯洞,古代窯與陶相同,有了窯洞,人們就不再苦於野獸襲擊,安全有了保障,開始定居生活,農業才因此而大力發展,窯洞便是農耕家園。

  窯洞的修建,莊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長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钁頭修刮成水波等花紋,正面挖窯三至五孔,側面根據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窯,前面取土為平空地,一般為三面築牆,修建大門門樓。窯洞一般高四米,寬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窯比其他窯洞略高,作正堂為長輩居住。窯口砌牆安門窗,一般為一門三窯洞或一門二窗,靠窯頂的窗子稱天窗。窯內靠山牆均盤有土炕,土炕一邊緊接山牆,一邊緊連窯壁,留有炕洞門,“燒柴點炕,滿窯生暖,主窯坐炕,其樂融融”,修窯洞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濕就幹,避低就高,避陰就陽。 慶陽窯洞的種類很多,細算可分十多種,但按大類分,有三種,即明莊窯、土坑窯、箍窯。

  也叫崖莊窯,它一般是在山畔,溝邊,利用崖勢,先將崖面削平,然後修莊挖窯。“陶復陶穴”中的“陶復”,指的就是明莊窯,有一莊三窯和五窯,也有五隻以上的,寧縣瓦斜鄉有一個千年大窯洞,佔地200平方米,一門五窗,窯內可容納數百人集會。在董志原、草勝原等大原上,也有利用衚衕修莊的,由於崖勢不高,有得下挖幾米再挖窯,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這種莊子被稱為半明半暗莊。
  這種窯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將平地挖一個長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將坑內四面削成崖面,然後在四面崖上挖窯洞,並在一邊修一個長坡徑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為人行道。“陶復陶穴”中的“陶穴”即為這種下沉式地坑莊。這種窯洞實際上是地下室,“冬暖夏涼”的特點更為顯着。
  箍窯一般是用土胚和麥草黃泥漿砌成基牆,拱圈窯頂而成。窯頂上填土呈雙坡面,用麥草泥漿抹光,前後壓短椽挑檐,有錢的人還在卜面蓋上青瓦,遠看像房,近看是窯,用長方形或正方形石塊箍的窯洞稱石箍窯。

  (慶陽窯洞按用途分還有很多種,在正窯面或在莊子崖面正面兩窯口之間的上部,挖小窯一孔,修階梯而上,可以高瞻遠矚,多為防盜而用,稱為高窯。在窯內一側挖一小窯洞,多為儲藏貴重物品或糧食而用,叫拐窯。住家窯洞因用途不同,名稱也有所不同,有什麼客屋窯、廚窯、羊窯、中窯、柴草窯,糧窯、井窯、磨窯、車窯等等。
  “土打的窯洞丈二寬,夏天涼來冬天暖”。陝北的窯洞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土窯洞、石窯洞和磚窯洞。利用黃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窯洞叫土窯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寬3米左右,最深的可達20米;石窯洞是用石頭作建築材料,深7—9米,寬、高皆為3米左右的石拱洞;磚窯的式樣、建築方法和石窯洞一樣,外表美觀。另外還有一種接口窯洞,是介於土窯洞和石、磚窯洞之間的窯洞,一般是在土窯洞前開大窯口,加砌石料或磚砌窯面,外觀類似石窯洞和磚窯洞。)
  地基就緒後開高3米、寬0.7米的長方形土口,1~2米後旋成拱形,掏空三四米左右。留土炕,挖炕洞和煙洞。自然乾燥後,上安0.7米見方的一個窗子,下安一扇門,麻紙糊以後便能居住,冬暖夏涼。但光線太暗,泥糊抹面,亦不雅觀。

  純粹用石頭圈成高3.4米左右、寬3米至3.5米的拱形窯洞,多為6~10米深。火炕另盤,形式自取,定有“尺八的鍋台二尺的炕”之高低規格。“狗窩,卧下狗,煙洞轉開 鬥,出煙一袖口,風颳如雷吼。”這是煙洞的標準。此種窯洞大門大窗,經久耐用,光線好。吳堡鄉比較多。用料和門面的好壞,主要取決於鑿面子粗細。解放前富户多一寸三鏨,特富者上馬頭石,蓋廈檐,頂“露明柱”。窮者手錘科四正即可,甚至有壘“人”字牆面的。全縣以宋家條村的石窯為最。宋家川、南山上、磚窯山有天才石, 自然白色花面,不需要鏨刻,只要鑿四正即可。門窗以平檣為主樑,上面是半圓,下面方形窗子和門。門有單扇和雙扇兩種形式。

  沿黃河一帶,膠土多,質硬而油性大,取石也容易,先鏟開崖面,留下土楦。接1.7米左右深的石窯口,大小同純石窯。隆冬時節,倒楦,跟上窯口的方向、高低、寬窄打窯洞,留土炕。深淺隨便,以土質好壞、人口多少而自定。淺窯為撐炕,深窯為廂炕。三條炕洞,直通煙囱,連接灶膛。面石好壞,差別也很大,土窯洞一般要上箍,防止土質乾裂下塌。麥秸泥抹數次,後用麥殼子軟泥抹一次,幹後便能居住。現在內部多用石灰或白堊土粉刷。此種窯洞,土石摻半,耐風雨侵蝕,冬暖夏涼,二八月温和,勝過純石窯,多為農家喜愛。專家也認為,山區的土窯洞冬夏室温適中,有利於人的身體,故長壽老人多出在山區。但要紅壤土山,黃土山切不可打窯洞。

  吳堡三道塬,取石不易,黃土又不可打洞,過去只能用麥秸土摻水作坯,曬乾後圈窯。這種窯洞,純土結構,最怕秋雨綿綿。現在新修,多為磚石結構。吳堡富户講究,“四合院”,或者三孔一院,或者五孔一院。有的另做廂窯,倒座窯或馬棚。擇向建大門,俗稱“樓門”。舊社會,大門按身世決定式樣和裝飾。

  總結:中國疆域遼闊,各個地方風俗民俗不同,北方人大都粗獷,南方人大多細膩,這不僅僅是個人性格,更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裏小編介紹的不周到也不要怪我,窯洞文化也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講明白的。

標籤: 窯洞 黃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hk/guoxue/zixun/r9dkl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