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國學 >國學資訊 >

淺談語言文化與民族認同感

淺談語言文化與民族認同感

每一個國家,每一種語言能夠流傳至今,其中都藴含着豐富的人文知識與特色,同時也記錄着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文化精神。當然,如果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化走向滅亡,那麼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也就不復存在了。接下來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中國語言文化。

淺談語言文化與民族認同感


  一:語言文化
  語言文化,是語言學家對語言與文化關係思考的學科。這個學科使語言學研究不止於語言形式,而且也通過語言來研究一個民族文化的過去和將來。因為語言之中藴含着文化,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又得益於語言,兩者的關係是相得益彰的。語言文化是人們對語言這一精神財富的創造和發展成果的總和。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它既不屬於經濟基礎,也不屬於上層建築,具有全民性、民族性、工具性。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一個涵義極廣的概念。《辭海》裏對文化是這樣定義的:從廣義上説,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

  二:民族認同感
  “民族認同”具有如下主要特徵:
  第一、族羣性(ethnicity)
  族羣性,也泛稱民族性(nationality),是民族的屬性或獨特特徵,通過諸如相同的語言、血緣、習俗和宗教體現出來。民族性具有動態性,隨着民族發展由“自在”到“自覺”的轉變而變化。中華民族從“自在的民族實體”到“自覺的民族實體”的歷史性飛躍就是動態性的體現。民族性的變化促使某些因素可能得到強化,而某些方面又走向式微。比如,宗教思想對回族影響十分強烈;而儒家文化浸潤着漢族的性靈。

  第二、文化性
  文化是塑造民族的重要因素。一個民族的形成和民族認同感的相應產生往往離不開民族的獨特語言以及文化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説,民族“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文化的人造物(culturalartefacts)”。從民族的起源看,很多民族原來可能僅僅是社團或共同體,但為了民族化就藉助文化的力量人為打造。希臘民族的形成就是通過“通俗的”語言與“純粹的”語言的整合的結果。“落葉歸根”、“尋根認祖”的思想在世界範圍內各民族中普遍存在,就是個體尋求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一種體現,即使是在異國長期生活而取得他國國籍的人也往往懷有這種願望。

  第三、宗教性
  在民族意識中往往摻雜一些宗教因素,並通過宗教儀式強化民族特性。“有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宗教性在某些民族認同中尤其明顯。如穆斯林人民因信仰伊斯,且對於宗教要求相對嚴格。雖然原本屬於不同族羣共同體,但因信仰的相同而都視為“穆斯林民族”。

  第四、地域性
  民族是基於“共同地域”的相對穩定的共同體。民族成員在同一地域共同生產生活,長期相互幫助、彼此依存而產生了對本民族的深厚友誼和感情,這種情誼不會因為外部的力量在短期內弱化、更不可能消除一個地區的民族認同感。由於民族認同的地域特性,如果引領方法不適當可能滋生地方民族主義情緒,甚至極端的主義。

 第五、排他性
  民族認同具有排他性,因為,就某種意義而言,民族是一種“排他的文化共同體”。隨着族羣共同體(族體)的形成、逐漸穩定,以及不同民族交往的深入,個體(少數精英)油然產生的一種漸趨強烈的對本民族的依附、歸屬情感,並不斷擴展到整個民族,形成整體民族意識。伴隨着民族認同感的形成並不斷強化的同時,也逐漸開始產生對其他民族(個體或羣體)的一種潛在地或直接地排他的情緒或意識。

  第六、延續性
  民族認同的載體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起源、歷史、文化、宗教和習俗。民族成員往往通過記憶、聯想、儀式等來傳承本民族的神話傳説、歷史英雄、民族文化、宗教思想和風俗習慣等。思想借助語言的功能而形成“想象的共同體”。如此,代代相傳、祖祖輩輩、一如既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hk/guoxue/zixun/q7n9v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