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國學 >國學經典 >

儒家經典之《周禮》

儒家經典之《周禮》

一個民族是否是優秀的,其實看的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文化。中國是這個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古國之一,我國有着淵源流長的文化背景,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在鎏金歲月的行進下,中國留下許許多多難得的文化遺產。你是否瞭解過中國的那些詩詞歌賦?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儒家經典之《周禮》。

儒家經典之《周禮》


 《周禮》
  《周禮》是中國古代關於政治經濟制度的一部着作,是古代儒家主要經典之一。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故本名《周官》,又稱《周官經》。西漢成帝時,劉歆校理祕府所藏書籍,才將《周官》列入書目,但缺冬官一篇,遂以《考工記》補足。王莽建立新朝,始改《周官》為《周禮》,並宣稱這是周公居攝時所制訂的典章制度。自鄭玄作注後,與《儀禮》、《禮記》並列為《三禮》。宋代列入《十三經》,遂成為中國古代法典,其中關於經濟生活的規定,主要在地官,其次是天官。冬官《考工記》專記手工技藝。

《周禮》-簡介
  《周禮》是儒家經典,西周時期的着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着,今從其思想內容分析,則説明儒家思想發展到戰國後期,融合道、法、陰陽等家思想,與春秋孔子時思想發生極大變化。《周禮》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曆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税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堪稱為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以人法天的理想國綱領《周禮》,西漢的景帝、武帝之際,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徵得一批古書,其中一部名為《周官》。原書當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冬官篇已亡,漢儒取性質與之相似的《考工記》補其缺。王莽時,因劉歆奏請,《周官》被列入學官,並更名為《周禮》。東漢末,經學大師鄭玄為《周禮》作了出色的注。由於鄭玄的崇高學術聲望,《周禮》一躍而居《三禮》之首,成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周禮》規定,全國的最高土地所有權屬於王(天子)。千里王畿為王直轄之地,王畿內的土地有由王直接佔有的王田,有分封給王直屬的公、卿、大夫、士的采邑,而以王田為數最多。王畿外的土地,天子則分封給諸侯,其佔有情況,與王畿類似。這就形成了經濟上的土地等級佔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政治上的等級從屬關係。

《周禮》將耕地都按方塊田形制進行規劃。其具體規劃辦法有井田制和溝洫制兩種。基本單位都是一百畝(又稱一夫),成正方形。井田制,九夫一井,不同於孟子所説的八夫一井。井以上一律是四進位,為邑、丘、甸、縣、都,一直都成正方形。

溝洫制,一夫以上是十進位,縱橫皆十對,成正方形。田間有相應的水道系統:遂、溝、洫、澮。采地用井田法規劃,可使分封給公、卿、大夫的土地都成正方形,集中在一起,對王田的計算則無此必要。土地不論劃井與否,皆無“公田”。直接生產者的身份地位、地租剝削形式,也不因劃井與否而有所不同。

無論是王田或採地,全都役使農民耕種。農民受田以家或夫為單位,受田辦法,或是:“不易(不須休耕)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種一年,休耕一年)家二百畝,再易之地(種一年,休耕二年)家三百畝”(《大司徒》)。或是:“上地,夫一廛(宅地),田(不須休耕)百畝,萊(須休耕)五十畝;餘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畝,萊百畝;餘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畝,萊二百畝;餘夫亦如之”(《遂人》)。通算一夫受田約為二百畝。

《周禮》的中心思想,是組織人民,充實府庫,以求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在上述貴族佔有土地制度下,天子、諸侯要其臣民繳納貢賦。貢是人民和諸侯對天子的獻納,包括生產實物和各種珍品。《大宰》“以九職任萬民”,將全體人民,分配從事九種職業。《閭師》根據人們的不同職業,分別規定其應向統治者貢納的物品。這就是貢的主要內容。賦包括兵役、各種徭役和田税,是土地佔有者貴族對直接生產者的課徵。《周禮》規定地税税率為:“園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遠郊二十而三,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唯其漆林之徵二十而五”(《載師》)。距王城近的負擔勞役多,故地税輕;距王城遠的負擔勞役少,故地税重,體現了負擔公平的原則。

《周禮》規定一定的財政收入用於一定的用途。財政支出以節用為原則,各地都應有結餘財物,以備他用。掌管全國財政的最高機關為大府,下設各自獨立的會計和出納機構。出納機構有:王府,為王的私庫;內府,是掌管貨賄的國庫,供頒賜等公用、“大用”;外府是掌管百物的國庫,供一般支出。掌管會計的最高機構為司會,其屬官有:職內,專管歲入會計;職歲,專管歲出會計;職幣,專管結餘。這套財政管理制度比較完備,特別是關於實行會計與出納分立和王的私庫與國家公庫分立的制度。

《周禮》作者雖重視農業,但並不忽視商業的作用,對於不同情況的商品交換,規定了不同的市:“大市,日昃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司市》)。三市各自有其處所,不相雜亂。管理市場的官員有:司市、胥師、肆長、胥、司稽、司暴等等。嚴格規定可以入市的貨物,凡“偽飾之禁”所列的十二種情況是不準入市的。商品按品種、按價格分別列肆,使商人不致以次貨冒充好貨;並主張統一度量衡,以便利商品的交換。商品價格由胥師核定,而不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自然形成。主要商税為布,徵收對象為出售的商品。官卡也徵税。泉府(徵收商税的機構)在商品滯銷時,可以收購,使市場得以活躍,泉府在賣出這些商品時,又注意防止投機倒把,使市場物價得以穩定。整個商業活動都是受官府控制的。

《冬官》(《考工記》)將手工業者與王公、士大夫、商旅、農夫、婦功同列為國之六職。手工業曾號稱“百工”,規模大,技術水平也高。它的記述,也表明作者對製造品和生產技術的重視。

《周禮》對歷代封建王朝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王莽改制以《周禮》為主要依據,宋代李覯的《周禮致太平論》、王安石新政,以及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都從《周禮》中吸取過某些思想。

《周禮》-成書之謎
  《周禮》是一部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方案的着作,內容極為豐富。《周禮》六官的分工大致為:天官主管宮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軍事,秋官主管刑罰,冬官主管營造,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獻中實屬罕見。《周禮》所記載的禮的體系最為系統,既有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等的國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製度等等的具體規制,還有各種禮器的等級、組合、形制、度數的記載。許多制度僅見於此書,因而尤其寶貴。

《周禮》面世之初,不知什麼原因,連一些身份很高的儒者都沒見到就被藏入祕府,從此無人知曉。直到漢成帝時,劉向、歆父子校理祕府所藏的文獻,才重又發現此書,並加以着錄。劉歆十分推崇此書,認為出自周公手作,是“周公致太平之跡”。東漢初,劉歆的門人杜子春傳授《周禮》之學,鄭眾、賈逵、馬融等鴻儒皆仰承其説,一時注家蜂起,歆學大盛。

如此重要的一部着作,卻無法確定它是哪朝哪代的典制。此書名為《周官》,劉歆説是西周的官制,但書中沒有直接的證明。更為麻煩的是,西漢立於學官的《易》、《詩》、《書》、《儀禮》、《春秋》等儒家經典,都有師承關係可考,《漢書》的《藝文志》、《儒林傳》都有明確的記載,無可置喙。而《周禮》在西漢突然被發現,沒有授受端緒可尋,而且先秦文獻也沒有提到此書,所以,其真偽和成書年代問題成為聚訟千年的一大公案。歷代學者為此進行了曠代持久的爭論,至少形成了西周説、春秋説、戰國説、秦漢之際説、漢初説、王莽偽作説等六種説法。古代名家大儒,以及近代的梁啟超、胡適、顧頡剛、錢穆、錢玄同、郭沫若、徐復觀、杜國庠、楊向奎等着名學者都介入了這場討論,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作為主流派的意見,古今判若兩途。古代學者大多宗劉歆、鄭玄之説,認為是周公之典。清代着名學者孫詒讓認為,《周禮》一書,是自黃帝、顓頊以來的典制,“斟酌損益,因襲積累,以集於文武,其經世大法,鹹稡於是”(《周禮正義序》),是五帝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經世大法的集粹。古代學者以五帝、三代為聖明之世、至治之極,其後則是衰世。周公是五帝三代的集大成者,古人將《周禮》的着作權歸於周公是十分自然的事。

近代學者大多反對古人的這種歷史觀。從文獻來看,比較集中地記載先秦官制有《尚書》的《周官》篇和《荀子》的《王制》篇,《周官》已經亡佚。最初曾有人認為,《周禮》原名《周官》,應當就是《尚書》的《周官》篇。但是,《尚書》二十八篇,每篇不過一、二千字,而《周禮》有四萬餘字,完全不象是其中的一篇。《荀子·王制》所記官制,大體可以反映戰國後期列國官制的發達程度,但是總共只有七十多個官名,約為《周禮》的五分之一,而且沒有《周禮》那樣的六官體系。《春秋》、《左傳》、《國語》中有不少東周職官記載,但沒有一國的官制與《周禮》相同。從西周到西漢的每一個時期都可以找到若干與《周禮》相同的官名,但誰也無法指認出與《周禮》職官體系一致的王朝或侯國。

近代學者在文獻學研究的基礎上輔之以古文字學、古器物學、考古學研究等手段,對《周禮》進行更為廣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周禮》成書年代偏晚,約作於戰國後期。持其它意見的學者也不少,彼此爭論很激烈。爭論的實質,是對於古代社會的認識,即《周禮》所描述的是怎樣一種性質的社會?它的發展水平究竟與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的千年歷史中的哪一段相當?由於涉及的問題太複雜,《周禮》的成書年代問題至今沒有定論。

標籤: 周禮 儒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hk/guoxue/jingdian/w6y0y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