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風土人情 >

土族納頓節 納頓節有哪些風俗特色

土族納頓節 納頓節有哪些風俗特色

納頓節土族傳統的節日,同時也是土族非常靚麗的一道風景線,是土族的傳統特色文化。那麼關於土族納頓節的風俗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土族納頓節有特色,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土族納頓節 納頓節有哪些風俗特色

在青海省東部的民和三川地區,每年金麥登場、酩餾飄香的夏秋季節,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七月慶豐會,當地人稱其為“納頓”節。“納頓”在土語是娛樂、玩耍的意思。“納頓”節是三川土族人民特有的傳統節日,是頗具特色的大型集體娛樂盛會。其活動範圍達幾十裡,規模之巨集大,場面之熱烈,是其他民族、地區所沒有的。從七月十二的宋家“納頓”開始,至九月十五朱家“納頓”結束,長達六十多天,是“天下第一狂歡節”。

“納頓”舞蹈由好幾部分組成。一開始是最隆重壯觀的“會手”舞。“會手”按照輩分和年齡順序排列成隊,由上百人組成,浩浩蕩蕩,見頭不見尾。老人們身著長袍古裝,手擎扇子和古刀領隊,鼓手鑼手旗手緊隨其後。“會手”是要擺“陣法”的,如:一字長蛇陣、龍門陣、八卦陣等。時而鑼鼓齊奏,鞭炮齊響;時而搖擺分段,縱情表演,歡呼聲此起彼伏,群情激昂,熱鬧非凡。

三川“納頓”還有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跳面具舞。三川是儺舞的發源地之一,“莊稼其”、“殺虎將”等是獨具特色的儺舞表演。舞劇先由“莊稼其”(即莊稼人)拉開序幕。內容是老農說服兒子立志從農,傳授農業生產技術,教導他駕牛、犁地、播種、收割莊稼的方法,在鼓鑼的配樂中原生態地再現了農業生產。情節質樸,神態詼諧,充滿著濃郁的泥土氣息,體現了土族先民勤勞、樸實的道德品質,反映了“以農為本”的思想意識。土族神話《三歲神童種莊稼》也證明了這一點。

“殺虎將”充滿神話色彩,劇情驚險粗獷,類似雜技表演,有翻筋斗、摔跤等動作。表演主要情節是:兩隻老虎與兩隻牛相抵摔跤,殊死相搏,此時殺虎將揮舞雙劍,搓步前行,與老虎交戰。跟隨在殺虎將身邊的二位勇將亦手執長矛從左右兩側相助,經幾個回合的廝殺,最後降服老虎。整個舞蹈伴樂激烈,動作勇猛,氣勢磅礴,顯示出不可戰勝的集體力量。據有關資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土族先民很早以前從事畜牧業生產。《秦邊紀略》和《土族簡史》記載民和官亭一帶土族聚居,這裡過去森林茂密,野草叢生,虎豹豺狼肆意出沒,對人畜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這個舞劇反映了土族祖先畜牧業生產的艱辛,長期以來被種種自然災害所侵擾。虎可怕的樣子,使他們形成了一種長期的恐懼,逐漸變成一種不可征服的力量。虎的凶殘和勇猛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們對虎產生了敬畏。把殺虎將比作土族祖先的化身,在殺虎將身上集中體現了土族人民與大自然鬥爭的英勇精神,寄託人類戰勝邪惡、戰勝自然的願望。這齣劇是為了紀念他們先民戰勝自然豐功偉績而演的。對於培養、強化出尚武精神,增強民族內聚力,保護推動土族的生存發展,發揮了它應有的正向歷史功能。

“納頓”最後一個內容和程式是“跳法拉”。它對考察研究土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審美哲學思想具有重要的價值。當鑼鼓齊鳴時,法拉頭扎黃色絲帶,身穿對襟褂坎肩,踏著細碎的步子,手持,兩腿、兩鼻孔、兩手、兩肩、兩個奶頭、身上共插著“十二鋼釺”,頻頻點頭,抖動古刀,口中唸唸有詞,似舞似歌。“法拉”替黎民百姓祈禱神祗保佑,驅除邪惡,來年好景。這出舞劇可能由“巫舞”發展而來,給“納頓”蒙上神祕的宗教面紗。結合土族英雄史詩《格薩爾》不難看出土族早期信奉薩滿教。“法拉”實際上就是薩滿。如今土族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如念青苗經等仍由薩滿主持。土族每當舉行較濃的宗教慶典活動如納頓等總是香菸繚繞,燭照萬物從“納頓”的形式看,它是一種大型的群眾性的娛樂活動,也是一種慶賀豐年的慶典儀式。“納頓”的規模巨集大,形式隆重,內容豐富,“納頓”是三川土族人民重要的傳統節日。在“納頓”會期間,土族群眾各家各戶賓客盈門,載歌載舞,慶賀豐年。這一天,各家各戶親戚都前來慶賀,他們所帶來的禮品也都是用當年的新面做成的饃饃。而且人們在送禮的時候,利用麵粉的可塑性,製作各種花紋,使饃饃成為吃和造型藝術的綜合體。

“納頓”是土族文化的結晶,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集中表現形式,它還是一個土族人民對自己祖先的緬懷、崇敬的紀念活動,表現了土族人民的智慧。

小結:納頓節中的那頓在當地的語言中有著娛樂的含義,這個節日也是為了慶祝豐收的節日。這個節日人們會祭祀悼念自己的祖先,然後會有系列的慶祝活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tw/minsu/fengtu/r9jq6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