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風土人情 >

民族樂器介紹:拉祜族小三絃

民族樂器介紹:拉祜族小三絃

音樂是這個世界上最為美妙的聲音了,每每當你鬱鬱寡歡的時候,來首節奏緩慢舒適的歌曲,便能夠讓你糾結的心放鬆不少。上班的日子自然是枯燥無味的,每次工作的時候是否你也會覺得眼皮有好幾斤重,恨不得馬上趴做下去睡會兒,當然這行為是不被允許的,這時候給你來首節奏歡快歌曲,相信會讓你精神起來的。樂器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你知道拉祜族的小三絃嗎?一起來了解下吧。

民族樂器介紹:拉祜族小三絃


  拉祜族小三絃:
  拉祜族小三絃,是拉祜族、佤族和哈尼族愛尼人的彈撥絃鳴樂器。因拉祜人最為喜愛而得名。流行於雲南省思茅地區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滄源佤族自治縣等地。

故事傳說:
  在瀾滄的拉祜族村寨裡,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傳說很久以前,天宮的桃花仙子為了消愁解悶,送了一把弦子要拉祜人彈奏。三絃拉祜語稱滴,原只有一條弦,音響較單調,後來改作兩弦,音色還是不好,最後才成為現在的三絃。舊社會,拉祜人不堪忍受土司頭人的壓迫,經常起來反抗。有個起義首領叫李金保,是位有名的三絃手,起義失敗後被俘,在要殺他的頭天晚上,官家同意了他再彈一次三絃的請求。李金保悲憤地彈了一夜,雞叫頭遍時琴聲戛然而止,他準備著去慷慨就義。可是官家太太、小姐們在通宵聽琴,她們正聽得如痴如醉,琴聲戛然中斷,她們餘興未盡,還想繼續聽下去,便要求免去他的死刑。土司無可奈何,遷就夫人和愛女,李金保免去了一死。剛直的李金保不願為官家彈琴,他躲進深山隱居下來。後來,這首由他創作的樂曲稱為“起死回生調”。拉祜人彈奏的三絃,也從此流傳開來。

滄源佤族山寨的傳說:
  在滄源的佤族山寨,傳說從前有一家人很不和睦,經常吵架。有個老人砍來一段茶木,照木勺的樣子挖空,蒙上蛤蟆皮,拴上三條弦,製成了三絃,用它彈奏出美妙感人的樂曲,不和睦的人家聽後,再也不吵鬧了。老人對他們說:“這三條弦好比是一家人,內弦是母親(母弦),中弦是父親,外弦是兒子(子弦),一家人要處得好,就要把弦調得準,才能彈出悅耳的曲調來。你們要和睦相處,生活才能美滿幸福。”從此,這家人在三絃樂曲的感染下,生活一直很和睦。此後,三絃便流傳開了,只要一彈起它,不分民族、性別和年齡,人們都能和睦地在一起歡樂歌舞,用它來“談情”,建立起和睦幸福的家庭。

音、形、制獨特:
  形制比較獨特,它不僅與漢族的小三絃有較大區別,也與雲南其他民族的小三絃有顯著不同,但卻與廣西壯族的三絃相仿(只琴箱不是筒形),琴體小巧玲瓏。多使用一整塊梨木、果木或其它硬雜木斫制而成,當地則用糯梨木或茶木製作,而以茶木製作的音質最佳。也可琴箱單獨製作,然後裝入琴頭、琴桿。它由共鳴箱、琴頭、琴桿、絃軸、琴馬和琴絃等部分組成,規格大小不一,全長40釐米~60釐米。共鳴箱(琴鼓)呈扁圓形,琴框上、下開有裝入琴桿的方孔,正面以蛤蚧皮、羊皮、蛇皮或蟒皮蒙面,並用竹釘固定,後面設有木製並鏤空各種民族圖案的音窗。琴箱直徑8釐米~12釐米、厚4釐米~8釐米,較一般三絃為小,故可使發音堅實、脆亮。琴頭為扁鏟形,上部較寬,頂端朝後呈弧形彎曲,下部中間設有弦槽或弦庫,明開的弦槽中間通透,暗開的弦庫則由背面開槽、正面雕以圖案花紋為飾,琴絃由下方的弦孔中穿出。琴頭兩側設有三個短而粗的硬木製絃軸,置軸為左二右一,這與其它三絃的左一右二也顯著不同。琴桿短而寬,呈半圓柱狀體,上方設有金屬山口或在山口處嵌以金屬薄片,正面平坦為按弦指板,其上不設品位。琴箱皮面中央置有一截鐵棍為琴馬,下面墊以一枚舊時的銅幣、銀元或一塊薄鐵片。張以三條鋼絲絃,弦徑一致。拉祜族小三絃製作精細,一般多在琴頭、弦庫和音窗上雕刻出花紋圖案。小三絃採用金屬山口、琴馬和同樣粗細的鋼絲絃,使其具有獨特的音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tw/minsu/fengtu/eqlml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