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風土人情 >

揭祕壯族風俗歌會:歌圩

揭祕壯族風俗歌會:歌圩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僅次於漢族,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眾多,其中又以歌圩尤為出名。歌圩"是壯族群眾在特定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歌唱活動形式,壯語稱為"圩歡"、"圩逢"、"籠峒"、"窩坡"等。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歷史起源
  壯族歌圩源於氏族部落時代的祭祀性歌舞活動,但進入社會發展後期,這種祭祀性活動逐漸演變成以民眾間的交流為主,並且多著重於歌唱活動而淡化“舞”的色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群體性的歌圩活動。按照壯學宗師黃現璠所言:“壯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唱山歌的民族,可說壯族山歌是壯族文明的源點和重要傳播手段之一。壯話稱山歌為‘家’或‘歡’。唱山歌叫‘唱家’。何為‘家’?古代女子無家,女以男為家,故女子的‘嫁’字即由‘女’和‘家’兩字組成,表明女子與男子共同生活始有‘家’。如何‘嫁’人尋‘家’,壯族婦女即靠唱‘家’(山歌)來尋找中意男人成家,壯族古來‘倚歌擇偶’的風俗即由此而來。同時,古代女子受封建禮教束縛,言行受到諸多限制,沒有婚姻自由,無以為‘歡’,從而以唱歌來散發心緒或尋覓知心人結婚成‘家’來謀得‘歡’欣快樂。所以,壯族山歌的傳統表現內容除神話、歷史、政治、道德、地理、天文、傳說故事、社會生活、生產勞動外,絕大多數都是談情說愛的,用以尋‘歡’作‘家’或成‘家’得‘歡’。逢有婚喪喜慶,親朋好友來到家中舉行‘家中歌會’,壯話叫‘歡江欄’。壯族歷來具有定期集會唱歌的風俗,這種風習漢話稱為‘歌圩’,壯話叫‘歡龍峒’(意為到田間去唱的山歌),或‘歡窩敢’(意為出巖洞外唱的山歌),或‘歡埠坡’、‘歡埠峒’、‘歡墟合’、‘歡出巖’、‘歡墟蓬’(埠與墟同義,即指圩市;坡指山坡、坡地;窩為出或去之義;埠坡指野地裡的墟市)。”據古代文獻的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悽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這裡所說的就是男女青年聚會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發展,並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

揭祕壯族風俗歌會:歌圩

歌圩源於氏族部落時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原始儀式性的群體歌舞由"娛神"向"娛人"過渡,從"舞化"朝"歌化"發展,從而形成群體性酬唱的歌圩活動。具有特別的象徵性和凝聚力,歌圩對壯族的每個成員、每個家庭都有影響。

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如賽歌擇婿、歌仙劉三姐傳歌等法。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主要活動
  凡是壯族較大的聚居區都有歌圩,舉辦歌圩的時間主要在春秋兩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間為最盛,農曆三月九年級舉辦的次數最多;秋季歌圩集中於農曆八九月,尤以中秋節為最佳日期。歌圩的舉辦地點各處不盡相同,但每一處歌圩一般都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地方舉行。

壯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歌圩期間,少則一兩千人,多則萬餘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歌節活動一般持續三五天。地點有固定的,如圩場、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一般選擇在離村寨不遠的空地、山坡上舉行。搭綵棚、擺歌臺、拋綵球、擇佳偶,別有風情。

壯族主要有以下形式:節日性歌圩,一般在農曆正月至五月,秋季的八、九月間的節日裡舉行;臨場性歌圩,在勞動場所、圩市、婚娶之時歌唱;競賽性歌圩,包括"放球、還球歌圩"、"廟會賽歌"等。有的歌圩則節日性、紀念性、祭祀性兼而有之。農曆三月三的歌圩最為隆重。

傳承意義
  凡壯族聚居地區均有歌圩的活動,廣西壯族自治區共有640多個歌圩點。歌圩是壯族民歌的自然載體,它已成為壯族的傳統文化娛樂活動的代表形式,造就了壯族特有的"歌圩文化",對於壯族各類傳統民歌的產生、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又是壯族民間文學的寶庫,對了解和研究壯族古代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價值。歌圩還為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提供了學習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場所,滿足了他們崇尚山歌、詩性思維的心理需求。

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受到嚴重衝擊,歌圩活動也逐漸減少。不少歌圩因為老歌手退出後沒有中青年歌手參與和接班而消亡。應迅速採取措施,對這一古老民族風俗進行搶救和保護。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tw/minsu/fengtu/0r207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