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國學 >國學資訊 >

青巖古鎮:石頭砌成的古城

青巖古鎮:石頭砌成的古城

青巖古鎮被譽為中國最具有魅力的小鎮之一,也享有中華詩詞之鄉的榮譽稱號。它位於貴陽市南郊,被稱為貴州四大古鎮之一。建於明洪武十年,原先是軍事要塞,有人文薈萃的歷史名人,震驚中外的歷史人物。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中國民居文化知識——青巖古鎮:石頭砌成的古城。

青巖古鎮:石頭砌成的古城



建築特點
青巖古鎮有著深厚歷史背景的建築。爬上鎮邊一側不算太高的山坡可以鳥瞰小鎮的全景,小鎮並不是建造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面上,從高處望去,整個小鎮的格局給人一種在別的古鎮中難以看到的立體美感。青巖古鎮中除了眾多的寺廟,竟然還保留著一座基督堂和一座天主堂,多種宗教和諧共處,形成其獨特風格。

象鼻木雕
象鼻木雕在青巖民居十分多見。大多用於房前挑簷枋,挑簷枋是需要承重的,將其雕成象鼻形,無疑是力量的體現。青巖民居的林柱子,其斷面有圓形的,有方形的,
還有方形抹角的。圓形、方形稱圓柱、方柱,而方形抹角則被稱為“芝麻柱”,原因是其柱形酷似芝麻桿。“芝麻柱”除具有一定的線條美而外,還反映出人們的“多子多福”、“步步高昇”的傳統文化心態。

朝門
朝門多為垂花門,有的在門罩上彷石結構精雕細刻立柱及柱礎,外觀十分逼真。古錢、白果、鯉魚等圖案,意為“開門見福”、“開門見財”、“開門見子”、“年年有餘”和“鯉魚跳龍門”等吉象。青巖民居的外裝飾,看上去並不怎麼豪華,因此也不特別搶眼,這多少反映出青巖商人“財不露白”的傳統理念。但仔細觀察,青巖民居的外裝飾,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像是一部很有嚼頭的古書。門斗、門簪、連楹上的石榴、葫蘆、葵花等木雕,既寓意“多子”,又象徵“多福”。“多子多福”皆是人們夢寐以求的。許多大戶人家,前院人店鋪,後院為居室,兩廂當書房。書房窗雕多為冰裂紋,意為熬過十年寒窗,方可飛黃騰達。

重簷懸山式
重簷懸山式民居完全是人體仿生學與商業經營兩者之間的巧妙結合,青巖古鎮的民居表面看起來和其他明清建築並無明顯不同之處,青瓦石牆、古樸滄桑,但仔細觀察,卻有著自己非常鮮明的個性和地域色彩。貴州素來有“天無三日晴”之說,下雨,總不能耽誤了生意,精明的生意人們經過反覆地經驗和教訓的積累,青巖鎮的典型民居孕育而生。門面作為商鋪的民居,一般會顯得高大一些,光有第一重簷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更何況還有帶著風的偏山雨,但總不能把門關上了不做生意吧,就再加上一重簷,很好的保護了櫃檯,這樣再大的雨也不怕了。如果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雙重簷就像人的眉毛和睫毛,保護眼睛的是睫毛,而不是眉毛,眉毛起到是一種裝飾作用,這種仿生學的商鋪式民居建築,充分體現了古鎮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善於創新的精神。這種運用人體仿生學,獨具特色的多功能民居建築即便放在全國範圍看也實屬罕見。

腰門
青巖民居,多建腰門,其門斗和拉手頗有學問。許多人家的上門斗,著意雕成桃子形、如意形。或者虎頭形、牛角形。拉手有的做成葫蘆形、石榴形或者祥雲形、如意形。俗稱“打門錘”的大門門簪,或者雕刻乾卦、坤卦。或者雕刻牡丹、葵花。大門楹,雕刻桃子、石榴、祥雲、如意或龍鳳等圖案,被譽稱為“門龍”。

窗雕
門斗、門簪、連楹上的石榴、葫蘆、葵花等木雕,既寓意“多子”,又象徵“多福”。“多子多福”皆是人們夢寐以的。如意、牡丹、祥雲、龍鳳等圖案,均為傳統文化中的吉祥物,向來備受民間青睞。青巖窗雕,也很精彩,除常見的福、祿、壽禧和耕、讀、漁、樵等圖案外,還有龍、鳳、獅、象等造型。許多大戶人家,前院作店鋪,後院為居室,兩廂當書房。書房窗雕多為冰裂紋,意為熬過十年寒窗,方可飛黃騰達。青巖民居撐拱,”,蝴蝶甚至象徵“壽”。蝴蝶的諧音為“福”與“耋”。一個人,如果能活到“髦耋之年”,那無疑是老壽星了。青巖民居的木柱子。

主要建築
小古鎮裡,古建築比比皆是,除以上八牌坊外,還有九寺:龍泉、慈雲、觀音、朝陽、迎祥(又名鬥閣)、壽佛、圓通、鳳凰、蓮花;有八廟:藥五、黑禪、川主、雷祖、財神、孫臏、東嶽;有五閣:奎光、文昌、雲龍、三宮、玉皇;有二祠:班麟貴土司祠、趙國澍祠;有趙狀元(以炯)府、青巖書院、萬壽宮、水星樓。還有一世界珍稀樹木“青巖冷杉”;有神仙、黃龍、花山、璇宮四溶洞;有三疊系的古生物化石山。

石牌坊
歷史上,青巖古城四門內外有八座牌坊,現儲存的只有南門外的“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南門內的“趙理倫百壽坊”和北門外的“趙彩章百壽坊”三座。三座牌坊的建築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三間、三樓四阿頂式,高9.5米,寬9米,面北背南,屬清朝石牌坊建築風格。驚奇的是,三牌坊都沒有基槽,靠4個長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且一豎就100多年。其中“趙理倫百壽坊”距定廣門僅幾步之遙,創意獨特,被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讚為是“實屬罕見而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三座石牌坊也成為攝影發燒友的摯愛。

背街
背街是青巖最具特色的一條石巷,路面的青石板經過幾百年的沖刷、磨礪,已光可鑑人,如鏡面般泛著青黑的光芒,給街巷帶來一種獨特的時空感與神祕感。街邊都是層層片石壘起的院牆,路窄而幽靜,沿山勢起伏,是攝影的絕佳地點。背街附近也是景點比較集中的地方。

狀元府
狀元府是貴州第一個文狀元—趙以炯的故居,坐落在小鎮狀元街1號,狀元街與北街交接,靠南邊那一截叫“下院街”,北街幹道上有指示路牌比較容易找到。大院門前是一副簡單的對聯“琴鶴譜志,論語傳家”,顯示了主人一生的志願。府第坐南朝北,為兩進四合院,府第坐南朝北,為兩進四合院,均為一正兩廂,風格是歇山式,總佔地面積700平方米左右。現存前殿、正殿、兩廂和朝門,朝門內牆上有許多不同“壽”字殘跡,據說這是趙以炯曾曾祖父趙理倫百歲時所留。建築是以木質結構為主的,氣派而不張揚,寧靜恬淡,一派書香風範。

文昌閣
文昌閣位於東街143號,佔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年間重修,磚木結構,依山而建,為攢角重樓八角式。是舊時讀書人常去讀書、聚會、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

慈雲寺
慈雲寺位於北街5號。始建於康熙年間,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總佔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傳說是西街吳姓人家捐修的。整個建築構架保持完好,有很多石柱礎為貴陽市石柱礎中石雕藝術精品。


迎祥寺
迎祥寺,坐落在南街西側的小山腳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有“黔山祖廟”之美稱,是貴陽市的著名古剎之一,至今仍然香火旺盛。該寺有殿宇三重,前為天王殿,現殿中塑有彌勒佛像,殿兩側塑有四大天王之像。穿過前殿,便是大雄寶殿,正中供俸佛祖釋迦牟尼,兩旁供有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後殿下層供觀音菩薩,觀音兩旁,立有善財童子與龍女。令人詫異的是樓上供奉的居然是道教的神仙“鬥姆”,一問當地人才知,這裡早先叫做“鬥姆閣”,本是供奉鬥姆的道觀,後來才被佛祖們搶了地盤,變為佛寺,人們便將鬥姆像移置於此,一起供奉起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tw/guoxue/zixun/928n4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