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建築民居 >

元宵節槽羹的由來,具體瞭解哪些呢?

元宵節槽羹的由來,具體瞭解哪些呢?

正月十五這個日子對於中國人來説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節日,在這個節日我們會有很多的歌舞表演,會有很多的熱鬧活動。那麼關於元宵節的習俗中的吃槽羹是怎麼由來的嗎?有哪些版本傳説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槽羹的由來,具體瞭解哪些呢?

早些年,若正月十四不是雙休日,單位食堂往往會做糟羹的。對此臨海人自然會很歡喜,但椒江人就覺得頭大了。所謂糟羹,就是將很多好吃的食材切成小小的丁,加上米粉做成糊狀的東西。名字雖叫糟羹,可事實上一點都不糟,非常好吃。不過在其他地方人看來,這樣的雜燴做法就有點糟踐食材了。不過隨着交通改善,來往方便,餐飲料理互相穿插吸收,如今似乎大家對糟羹也能接受了。當然這是指在飯店裏當作一個菜來吃的接受,若是將糟羹當作正餐,他們還是無法接受的。

糟羹通常分為鹹羹與甜羹:鹹羹主要以10多種蔬菜,肉類,海鮮為主,切成顆粒狀,炒半成熟後加米粉漿或澱粉漿製成。甜羹主要以年糕、川豆瓣、橘脯、葡萄乾、小湯圓等製成。老臨海人吃羹一般不用調羹,用的是筷子,更絕的是手捧一碗糟羹蹲於家門口不用筷子不用調羹,順着碗沿,轉一圈,一口下來,一碗糟羹已入腹內。由於原料豐富,這種羹往往一攪就是一大鍋,夠全家老少吃好幾頓的。臨海人的元宵印象,總與一碗熱騰騰的糟羹聯繫在一起。

正月十四過元宵節吃糟羹的來歷,據説和戚繼光抗倭有關(過年吃麥油子——春捲、八月十六過中秋節據説都和抗倭有關)。傳説當年戚大將軍帶領將士在前方抗敵,正月十四五的天氣還是很冷的,後方的老百姓為了讓前方戰士及時吃上熱熱的飯食,又不用太麻煩,就把米磨成糊,和各種菜拌在一起送上去。戰士們吃了熱熱的糟羹,就有力氣戰鬥了。

糟羹由來的幾個版本
  版本一:大唐初年,臨海還是一個小漁村,總是遭到海盜的搶劫騷擾。當時的台州刺史尉遲恭發動兵士築城防盜。開工那天,剛好是正月十四,老百姓照例要鬧元宵,海盜就乘機而入。尉遲恭聞報,一面派兵抵禦,一面加緊築城。入夜了,風雪交加,百姓就在一起商量怎麼才能表達大家內心的感謝呢?有的提議送酒菜去,好讓士兵禦寒,但是刺史大人嚴令士兵不許喝酒,怎麼辦好呢?有個老漢想出了個兩全的好方法:用帶糟的新酒當水,調進好菜和粉,攪成糟羹並送去。士兵吃了糟羹渾身是勁,不久就築好了城牆。從此,元宵節吃糟羹的習俗就這樣世代沿襲着。

版本二:元末黃巖人方國珍起事,佔領了台州、慶元(今寧波)、温州三路。方國珍為防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部隊利用節日的機會來偷襲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另外還有一種傳説是:方國珍的夫人董氏生日是正月十四,所以方把元宵提前一夜。

版本三:明代,臨海城關秦鳴雷,生彌月喪母,五齡喪父,出嗣於伯父秦文,未幾秦文亦亡故,由其伯母(繼母)楊夫人含辛茹苦扶養長大。嘉靖二十三年(1554年),秦鳴雷27歲中進士,廷試對策,閣臣進呈擬第三,時方明世宗祈雨郊壇,看其名,大喜,親擢第一,為狀元。秦曾任南京禮部尚書,總校《永樂大典》。秦對伯母極為尊敬孝順,因伯母信佛,七年級、十五都要戒葷吃素,為了使他的伯母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節日的口福,特將元宵提前一天,中秋推遲一天。

坊間流傳的關於糟羹的傳説許多人都能開口説上一兩段,幾百年的歷史沉澱下一份温潤感,將整個臨海城獨特的氣質都融合在一碗糟羹裏,延綿下幾代人對生活的體驗。

小結:元宵節吃槽羹並不是所有地方都有這個習俗,這個習俗主要是部分在江浙一代,他們在元宵節的時候會吃槽羹。那麼關於槽羹的版本傳聞可分為三個,一個是大唐時期一個是元模式器,還有一個就是明代時期。

標籤: 由來 元宵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mo/minsu/minju/0rgd9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