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民間工藝 >

中元節餈粑怎麼做,關於餈粑的故事

中元節餈粑怎麼做,關於餈粑的故事

餈粑,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小吃,用糯米做成,因為工序比較麻煩,所以不會經常做。在一些節日裏,才會一家人或者幾家人一起製作。在中元節,大家就會做餈粑。餈粑很有古老的味道,自己動手做一次餈粑,也是很有趣。下面,來看看餈粑的故事和做法吧。

中元節餈粑怎麼做,關於餈粑的故事

  餈粑的故事
  餈粑是中元節祭祖時必備的供品。中元節的故事自然也是從做餈粑開始的。餈粑只不過是一個天南地北通用的語詞,但是在我們當地,卻有一個難以翻譯的稱呼——籺。我很小時候,不知道這個字怎麼寫,只知道天天跟着別人念着類似英文中“@”來指稱辨認,等到稍微識字時,看到墟上出售籺、煎堆、油條等地方的各種各樣招牌,有寫作“紇”,有的寫作“米、乙”,更有的店家乾脆削繁就簡,少了偏旁,但剩下“乞”這一邊。可見,在傳統而簡單的生活中,大家對這個至為普通的事物並沒有統一而清晰的認識。

雖然在字音上貌似複雜,但製作的方法並不跟一般的餈粑有太多的不一樣。一樣的原料,糯米粉夾雜普通米粉、糖漿;一樣的外衣,不外是些樹葉、粽子葉作為包皮;甚至裏面所填堵的糖心,也跟餈粑一樣千奇百怪,有芝麻、花生、椰子絲、蝦仁等,炒熟之後塞在糯米粉皮之內,等到煮熟一口咬下去,常常不知道會吃到什麼,用今天舌尖體的言語表述,便是有如一場味覺上的冒險。

唯一值得一説,用來做籺的糯米粉雖然是普通的糯米粉,但是其中卻摻雜進了厚厚的田艾汁。田艾在中藥裏有各種稱呼,最為常見的莫過於鼠麴草,九月十月生於田間,秋收後荒涼的田野上會常見到農婦小孩蹲坐田間採摘,田艾味苦,但是用作熬藥,最為清熱解毒、暖胃祛濕。曬乾後的田艾放在鍋裏煮,會煮出猶如墨汁般黏稠的汁水,等到倒進糯米粉中,跟那雪白中和凝合,深墨色便會漸漸蜕變為靛青,等到做成籺後,蒸煮出籠,雲氣繚繞中,籺全身上下就會變成一團色彩均衡的青玉,彷彿剛從山間挖採而出,活脱脱的還帶着些野氣。

籺有各種形狀。在故鄉,最為常見的是壽桃、扁擔以及錦囊三種。當然,對於一些心靈手巧的農家婦人而言,可能還會變化出其他飛禽走獸等模樣。但在中元節,家家户户做籺,無一例外會做成最為簡單的扁擔狀。就是將成團的糯米粉搓成條狀,在上面鑲上幾顆花生,或者乾脆將糯米粉團壓扁,成為一個鐵餅狀,簡稱圓籠。我小時候在母親做籺時做幫手,總會調皮地將糯米粉團搓成一個小圓球,總少不了挨母親的斥責。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其貌不揚的扁擔,其實是我們想象中祖宗擔衣的工具。祭祖時祖宗歸來,燒下的金銀財寶和布匹衣衫自然需要運輸到他們游來之處,像扁擔一般的籺,便是子孫奉獻予祖先運輸的工具。

餈粑的做法
  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濾幹水,置木甑裏蒸熟。爾後倒入石臼舂爛至膠狀,在乾淨的器皿上灑些糯米粉,將舂爛的糯米加餡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團或餅狀,還可以用特製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置通風乾燥處陰乾。陰乾後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期保存。如果將舂爛至膠狀的餈粑趁熱壓成大的圓餅,就要在冷卻後不久,用鋒利的菜刀將大圓餅切成小塊)。因為未完全冷卻切時粘刀,冷卻太久過於堅硬,切時就很費力。如在寒冷的冬天,晚上壓圓餅,第二天早晨就可以切了。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

小結:餈粑很好吃,但是不好做,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在中元節這天的餈粑還要做成特別的造型,真的挺麻煩呢。

標籤: 餈粑 中元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mo/minsu/gongyi/017g8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