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風土人情 >

哈尼族梯田是怎麼來的?哈尼族梯田圖片

哈尼族梯田是怎麼來的?哈尼族梯田圖片

提起哈尼族,除了征服味蕾的美食,獨具特色的民族節日,民族樂器之外。那麼,不得不提的就是哈尼族梯田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元陽哈尼族梯田的知名度日漸提高,從封閉的哀牢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國內外專家學者和遊客紛至沓來。可是這樣的奇景是怎樣形成的呢?

哈尼族梯田是怎麼來的?哈尼族梯田圖片


  哈尼族梯田(元陽梯田)簡介
  元陽梯田位於雲南省元陽縣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傑作。元陽哈尼族開墾的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制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元陽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及金平等縣,僅元陽縣境內就有17萬畝梯田,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

2013年(癸巳年)6月22日在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5處世界遺產,使中國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遺產國,僅次於意大利。

形成原因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1/3。為了增加糧食生產,很久以前勞動人民就在改造不利於農業生產的地形,將坡地修築成梯田,形成層層平地進行耕作。梯田在我國東部丘陵、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地區廣泛分佈,其中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境內的“哈尼梯田”堪稱世界梯田奇觀,已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注。

哈尼族自古以來就有耕種梯田的傳統,據中國最古老的史書《尚書》記載,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礱江、安寧河流域)已經開墾梯田,進行水稻耕作。後為躲戰亂,唐代定居元江南岸哀牢山區,據唐代樊綽所着《蠻書·雲南省內特產》描述“蠻治山田,殊為精好”,證明1200年前哈尼族的梯田耕作已有相當高的水平。雖然哈尼、彝、漢、壯、傣、苗、瑤等民族共居一山,但因居於不適合水稻生長的高度,或因文化傳統除哈尼族外而少有水稻種植。

在這樣坡度大的山區,如果沒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所開之田會前功盡棄。哈尼人以樹為守護神,將林木細分為神樹林、村寨林、水源林,這些樹林決不允許破壞,一旦有人違規,懲罰嚴厲。數個世紀以來,哈尼人小心翼翼地守護着他們的“森林-水源-梯田”系統。

在灌溉上,也有一套嚴密有效的用水制度,從開溝挖渠、用工投入,到溝權所屬、水量分配、溝渠管理和維修等等,無不精心經營。

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優勢,發明了“衝肥法”。每個村寨都挖有一至數個公用積肥塘,牛馬牲畜的糞便污水貯存於內,經年累月,漚得烏黑髮臭,成為高效農家肥,春耕時節挖開塘口,從大溝中放水將其衝入田中。也因此保持了哀牢山水、土、肥、田自然生態的完整,在今天看來,堪稱生態農業的典範。

但是,在這樣的地形區,惟一不足的是,由於山高嶺峻,出門就要爬坡上坎,其勞動強度和難度比平壩地區要大許多倍。因此,“哈尼梯田”更加突現哈尼人的勤勞、智慧。它是哈尼族人民與哀牢山大自然相和諧、互促互補的、天人合一的人類大創造,是文化與自然巧妙結合的產物。

標籤: 哈尼族 梯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mo/minsu/fengtu/p4pn8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