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風土人情 >

侗族大歌介紹 侗族大歌是怎麼樣的

侗族大歌介紹 侗族大歌是怎麼樣的

在我國,侗族是一支人數不多不少的少數民族,他雖然不像漢族那樣,通過文字和書籍把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傳承下去,卻會通過他們的歌聲,也就是侗族的大歌來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承,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侗族的大歌吧。

侗族大歌介紹 侗族大歌是怎麼樣的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標準英文譯名:KamGrandChoirs)是中國侗族地區由民間歌隊演唱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音樂。侗族大歌主要流行於侗語南部方言第二土語區,其中心區域在黎平縣南部及與之接壤的從江縣北部。含今黎平縣巖洞、口江、雙江、永從、肇興、水口、龍額及從江縣往洞、谷坪、高增、貫洞、洛香等鄉鎮。民間習慣稱這些地區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勝》、《嘎音也》、《嘎戲》等。

  大歌——侗語稱“嘎老”(Gal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隊)才能演唱,參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

  幾乎每個侗寨都有歌隊,有的侗寨多達10來個歌隊。對歌、賽歌一般在“侗年節”、“吃新節”、“春節”等節日。更為有趣的是村與村,寨與寨舉行對歌比賽活動。那時,男女青年們不斷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對方,彼此含情脈脈,他們常常通過唱大歌的這種形式初識相戀,直至結下良緣。

  “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家人常説的一句話,也就是説,他們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

  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於是他們世代都愛歌、學歌、唱歌,以歌為樂,以“會唱歌、會歌多”為榮,用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用歌來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歌與侗家人的社會生活慼慼相關,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種民歌,特別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們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

  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漢字有書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這首侗家的歌謠很清楚地指明瞭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從古至今,他們敍事、傳史、抒情等都是通過口傳心授。也正因為如此,侗族文化儘管經受過歷史的風風雨雨、人間滄桑,它仍以一枝獨秀保存下來,並逐步引起世人的關注。

  漢人有字傳書本侗族無字傳歌聲

  侗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的一員,據傳是古代越人的後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其主要聚居在中國貴州、湖南、廣西、湖北4省,人口約296萬(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主要從事農業和林業生產,而貴州省的黎平縣是全國侗族聚居最多的縣,有侗族人口35萬。

  侗族不僅民風淳樸,而且也極富創造性,有民諺説:“侗人文化三樣寶:鼓樓、大歌和花橋”。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見、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靈去捕捉與欣賞的侗族特有的民間音樂。

  侗族大歌在侗語中俗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種“眾低獨高”的音樂,必須由三人以上來進行演唱。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編創的一大特色,是產生聲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它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

  侗族大歌“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間音樂所罕見的。大歌的演唱場合是比較講究的,除平時訓練外,大歌在重大節日、集體交往或接待遠方尊貴的客人時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標誌性建築鼓樓裏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稱為“鼓樓大歌”。

總結:想想侗族用歌聲傳遞自己的文化信仰,是不是覺得有點小浪漫呢?雖然他們沒有獨特的文字,卻可以把自己的獨特文化傳承下來,真的很不容易。

標籤: 大歌 侗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mo/minsu/fengtu/9d6jr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