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運程吧 >

民俗 >風土人情 >

盤點赫哲族文化藝術

盤點赫哲族文化藝術

俗話説:一方水土養育一方兒女,當處在什麼環境就會形成什麼習慣,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來形容在正確不過了。在生存環境的影響赫哲族在悠久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特色不僅僅從生活習慣上體現出來,更從思想上體現出來,現在一起來感受一下赫哲族的文化特色吧。


民族概況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佈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依蘭、富饒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因分佈地區不同,從而有不同的自稱。居富錦縣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稱“那貝”,居嗄爾當屯至津口村的稱“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龍江下游至烏蘇里江的稱“那尼傲”。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人口數為4640。是中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無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文。

盤點赫哲族文化藝術

魚皮製衣酒敬神 狗拉雪橇赫哲人
  據2001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字顯示,全國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的同江、饒河、撫遠等市縣境內。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是全國四處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門——典型的赫哲族建築木克楞
  來到文化村大門,我們便看到了典型的赫哲族建築——木克楞。走進文化村,同樣是木克楞建築的赫哲展覽館裏,赫哲人漁獵生產使用的工具、赫哲人捕獲的各種野獸及獸皮製品、民族文藝、民族歌舞的實物和影像資料讓我們對赫哲人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坐落於室外的一根椴木雕成的圖騰柱,刻畫了熊、虎、鹿、鷹等多種動物,展示了赫哲族的宗教信仰。

追根溯源説赫哲
  據史料記載,赫哲族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開流時期,在先秦時稱肅慎、漢魏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黑水,元明清時稱女真。赫哲名字的由來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實錄》上記載並得以傳承。現在,全國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處,分別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和八岔赫哲族鄉、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和佳木斯敖其鎮的敖其村。
  由於歷史原因,赫哲族是個跨國民族,在俄羅斯境內有赫哲族人口2萬餘人,當地人稱他們為那乃人。他們的民族歷史、民族語言、宗教禮儀、歌曲舞蹈、衣着服飾、民風民俗和我國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內陸漁獵民族生產生活特色。

衣食住行話赫哲
  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赫哲族人一向以殺生魚為敬。
  不僅以魚肉、獸肉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狍皮和鹿皮製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鮎魚骨做的鈕釦,女子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狍皮、鹿皮和魚皮製的鞋子。用魚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婦女的一大特長。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魚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館裏,我們看到了展出的兩套用熟好的大馬哈魚皮縫製的男女魚皮套裝,做工考究,款式古樸大方。

赫哲人住的臨時房屋撮羅安口(尖頂窩棚)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辮子草正房和臨時的房屋撮羅安口(尖頂窩棚),胡如布(地窖子),闊布如安口(圓頂窩棚)。
  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經過訓練的狗,每隻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幫手,它們在運輸、狩獵、看家、保護主人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使犬部”。
  時代發展至今天,赫哲族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發生着變化,在街津口鄉,赫哲人住進了寬敞的新居,種地、發展旅遊事業,過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向着小康邁進。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屬於肅慎系統的挹婁、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與赫哲族的祖先有淵源關係。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稱見於官私文獻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
  關於赫哲族何時形成的問題,學術界尚有不同的意見。一般認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為核心,吸收了鄂倫春族、鄂温克族、滿族等民族成分和原屬黑龍江流域其他土着,以及來到赫哲族分佈區居住的蒙古人、漢人等成分,在清初形成了較穩定的族體,主要從事漁獵生產。在解放前其社會發展尚停留在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階段。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赫哲族的生產生活,其社會生產在社會主義社會裏得到了超越發展,赫哲族的生活條件已大大改善。

標籤: 赫哲族 藝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unchengba.com/zh-mo/minsu/fengtu/0r41v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