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运程吧 >

起名 >起名大全 >

插姓的起源和历史名人

插姓的起源和历史名人

中国拥有千千万万个姓氏,其中不部分都是罕见姓氏和一些灭绝姓氏。插姓就是那些罕见姓氏中的一员,在大陆地区的百家姓排行榜中,插姓未能排入前1000名,在台湾地区则基本没有插姓的族人。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插姓的历史渊源跟名人吧。


  孙吴政权覆亡以后,有插铎卫的后裔子孙在四散逃匿中,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分称插氏、挺氏、铍氏、铎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插姓的起源和历史名人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三国时期宫廷侍卫插铎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插铎卫,亦称铎卫、搢铎卫,是东汉末期孙吴政权所设置的内军制,其职“执挺铍铎,环护主公”,其建制一直延续到三国末期孙吴政权灭亡。典籍《集韵》中注解:“,子贱切,音箭。义同。”在典籍《周礼·仪礼·乡射礼》中记载:“三耦皆执弓,三而挟一个。”在典籍《韵会》、《正韵》中皆注释为“,作甸切,音荐。亦插也。”“挺”,即无缨的长枪,或称为矛。“铍”,即大剑,重而无穗,或称巨剑,形仿巨阙,即“搢”,就是古文“插”,也就是箭。“铎”,即木铎,金壳木舌的大铃。古代东汉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俩,两俩一司马,由司马执铎,以木铎声响指挥。在插铎卫中,以每五十名侍卫为一个基本单元,属步兵组合。四伍即二十人执挺,四伍执铍,两伍即十人执弓箭,由执铎司马统领。东吴政权至盛时,疆域东抵夷洲(今台湾)、钓鱼台列屿(今钓鱼岛),西至凤台(今河南台前)、柳江(今广西柳州),南达扶南(今柬埔寨王国)、曾姆滩(今曾母暗沙),北沿怀远(今安徽蚌埠)、昭关(今安徽巢湖),其时孙吴朝廷仅“环护主公”的“插铎司马卫”就拥有“四十余五”,即两千二百五十名内卫。

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曹魏国大司马、晋王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即位为帝,国号晋,是为晋武帝。晋武帝在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颁布着名的“泰始律令”,并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9年)命大将贾充、杨济、杜预、王濬等率兵伐吴,西晋太康元年(东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农历3月,吴王孙皓投降,被晋武帝降赐为乌程候,孙吴政权灭亡,结束了自“黄巾之乱”以来中国分裂九十六年的局势。

第二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之际蒙古察哈尔部林丹可汗,属于以先祖称号汉化称谓为。该支插氏,是明末清初满族人对蒙古察哈尔部大汗察哈尔·林丹一族的蔑称。察哈尔·林丹:公元1592~1634年,蒙古族,又称察哈尔·陵丹、察哈尔·灵丹,孛儿只斤姓,是蒙古察哈尔部大汗察哈尔·达赉逊可汗的四世孙,蒙古察哈尔部人。着名明、清之际蒙古察哈尔部呼图克图汗,简称林丹汗。在史籍《明史·靼鞑传》中,所记载的察哈尔·林丹被取满语谐音为“虎墩兔憨”(Huduntuhan),汉义“插”,实际上是满清王朝对其带有轻蔑的称呼。据清朝康熙年间内府蒙古文抄本的史籍《蒙古源流》记载,林丹汗是蒙古察哈尔部首领,也是蒙古最后一位大汗,出身于蒙古黄金家族,算得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二世孙。察哈尔·林丹,这位成吉思汗以降的最后一位蒙古大汗,成为了满清王朝爱新觉罗氏家族立朝统世的最大奠基石,也是一代伟人成吉思汗所创立之大蒙古汗国在其故土上最终覆灭的标志。

在察哈尔·林丹逝世后,有庶支后裔子孙在清朝时期以先祖名号的满称为虎墩兔憨氏者,后汉化为插氏,世代相传至今。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unchengba.com/qiming/daquan/k2vr3j.html
专题